打开手机里的联通营业厅APP,不少老用户发现同样价格的套餐,自己享受的流量和通话时长只有新用户的一半。这种「新人笑旧人哭」的现象,在通信行业早已不是秘密。2025年4月山西用户投诉数据显示,同价位套餐中新老用户权益差最高达2倍,副卡收费争议更是持续三年未解。
一、套餐区别背后的四重推手
1. 市场策略的「糖衣炮弹」
运营商将新套餐包装成「限时特惠」吸引用户,实际上是把老用户当成稳定现金流。当某地新增用户数考核压力大时,营业厅甚至会推出「59元享199元套餐」的离谱优惠。这种杀熟逻辑在电商平台早已存在,移植到通信领域后,因号码绑定各类账户的转换成本更高,导致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2. 成本分摊的「暗渡陈仓」
基站维护、客服系统这些看不见的成本,都被打包算进套餐价格。2025年网络质量报告显示,城市热点区域流量成本较三年前上涨40%,这些新增支出往往转嫁给老用户。当用户质问为何同样套餐价格不同,客服常以「网络优化需要」搪塞。
套餐类型 | 新用户权益 | 老用户权益 |
---|---|---|
99元基础套餐 | 1600分钟+150G流量 | 800分钟+80G流量 |
199元5G套餐 | 4张副卡免费 | 每张副卡10元 |
(数据来源:用户投诉记录及套餐公示信息)
二、合理性的三重拷问
1. 法律层面的「灰色地带」
工信部2016年就明确规定不得限制老用户转套餐,但运营商通过「套餐下架」「系统限制」等手段规避监管。2025年山西通信管理局处理案例显示,超过60%的资费投诉涉及套餐转换障碍。有营业厅员工私下透露,他们的绩效考核中「老用户维系成本」指标,本质就是阻止用户更换优惠套餐。
2. 经济逻辑的「矛盾螺旋」
从短期看,区别定价确实能提升运营商利润。但2024年用户流失数据表明,因套餐差异转网的用户同比增长25%。更讽刺的是,运营商投入大量成本开发的「用户忠诚度系统」,反而成为识别老用户进行区别对待的工具。
3. 社会影响的「信任危机」
当某用户发现自己连续三年被收取未激活副卡费用时,维权过程需要提交12份证明材料。这种不对等的博弈消耗着社会信任,2025年消费调查报告显示,通信行业信任度已跌至服务业末位。更严重的是,部分套餐差异已超出合理市场行为范畴,如某地老年用户的基础套餐费竟是年轻用户的3倍。
三、破局之路的三个方向
1. 监管利剑需出鞘
现行《电信条例》对套餐差异的处罚上限仅3万元,相比运营商动辄千万的利润杯水车薪。建议参照反垄断法,将区别定价的处罚标准提升至年营业额10%,并建立套餐价格公示追溯系统,让每个资费调整都有迹可循。
2. 技术赋能消费者
开发第三方套餐比价平台,接入运营商实时资费数据。当用户发现被区别对待时,可通过平台一键发起集体诉讼。2025年测试上线的「资费雷达」小程序,已帮助3万用户追回不合理收费共计1200万元。
3. 企业自省的觉醒
运营商需要认识到,5G时代用户忠诚度不再靠资费捆绑。某省联通试点「用户成长体系」,将网龄转化为积分兑换网络加速服务,三个月内老用户续约率提升18%。这证明公平对待用户与商业利益可以实现双赢。
说到底,通信服务不该是「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当运营商学会用望远镜看用户终身价值,而不是用显微镜算计短期收益,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套餐差异困局才能真正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