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中国三大运营商宣布取消5G网络开关功能,引发用户对「强制升级」的质疑。作为其中一员,中国联通近年来频繁推广的5G升级套餐也逐步退出市场。这背后既有技术层面的无奈,也折射出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博弈。
一、成本与覆盖的双重压力
中国联通取消5G升级套餐的首要原因是基站建设成本过高。单个5G基站建设成本约为4G的4倍,覆盖范围却只有4G基站的1/3。这导致5G网络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即使在已覆盖区域,信号也容易受建筑物遮挡,用户常遇到「满格无网速」的尴尬。
运营商采取「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实现4G/5G切换,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数据显示,超过5亿用户办理5G套餐后仍主要使用4G网络,高频段信号衰减导致的网络波动反而增加手机耗电量,部分机型续航下降30%以上。
二、用户投诉倒逼政策调整
2020-2023年间,5G升级套餐的投诉量持续攀升。典型案例包括:
1. 营销话术误导客服电话宣称「免费体验」,实际开通后每月收取49元费用,用户退订需缴纳违约金。某消费者投诉显示,其所在区域并无5G覆盖,但被诱导开通套餐长达6个月。
2. 退订机制复杂线上办理仅需1分钟的业务,退订却必须线下办理。有用户耗时2小时完成退订流程,期间经历3次转接客服、2次身份验证。
投诉类型 | 占比 | 主要人群 |
---|---|---|
资费不透明 | 45% | 老年用户 |
信号不稳定 | 32% | 商务人士 |
续航下降 | 18% | 手游玩家 |
三、用户体验的真实困境
强制升级5G套餐后,用户面临三重困境:
1. 网络质量不升反降在非核心城区,5G信号频繁切换导致视频卡顿率增加15%,游戏延迟波动范围扩大至50-200ms。
2. 资费性价比失衡原4G套餐用户升级后,月均话费增加57%,但72%的用户表示网速感知无明显变化。某用户对比测试显示,相同地点5G下载速度仅比4G快18%,与宣传的「10倍提速」差距显著。
3. 设备适配问题中低端5G手机普遍存在发热严重现象。测试数据显示,连续使用5G网络1小时后,机身温度较4G状态平均升高4.2℃。
四、市场选择的理性回归
截至2025年3月,全国5G套餐用户渗透率达78%,但实际5G网络用户仅53%。这种「办而不用」的现象促使运营商调整策略。消费者更青睐「保号套餐+流量卡」的组合方案,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随身WiFi设备年销量增长210%,反映用户对灵活网络方案的需求。
运营商取消5G升级套餐,本质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当技术红利无法转化为用户体验时,强制推广只会透支品牌信誉。未来5G发展需回归务实路线,在资费透明化、网络优化、终端适配等环节实现突破,才能真正赢得用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