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联通用户反映,自己在办理或续约套餐时被客服推荐甚至“强制升级”到高额套餐。原本几十元的月租套餐突然被告知“已下架”,只能选择百元以上的新套餐。这种现象引发消费者不满:运营商为何要逼用户多花钱?这背后是正常市场行为,还是变相剥夺用户选择权?
一、运营商为何热衷推销高价套餐?
要理解这个现象,得从通信行业的经营逻辑说起。截至202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超16亿,市场接近饱和。运营商之间争夺的焦点从“新增用户”转向“存量用户价值提升”。简单说,就是让老用户多花钱。
1. 财报压力下的利润焦虑
以联通2022年财报为例,其移动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5%,但净利润增速却达到11.2%。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成本控制和高价值用户占比提升。通过将用户迁移到129元/月以上的5G套餐,ARPU值(用户平均收入)能从45元提升到78元,利润空间直接翻倍。
典型案例:北京用户李先生称,自己用了8年的59元套餐突然被通知停用,客服强烈推荐129元套餐:“他们说老套餐网速慢,不升级会影响正常使用。但实测发现,所谓的网速差异在日常使用中根本感受不到。”
2. 捆绑销售带来的附加收益
高额套餐往往捆绑宽带、视频会员、云盘等服务。这些附加产品有三个作用:
- 提高用户切换成本(解约会同时失去多项服务)
- 摊薄套餐实际价值(用户可能并不需要捆绑服务)
- 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与第三方平台分成)
套餐价位 | 附加服务数量 | 实际使用率 |
---|---|---|
59元以下 | 0-1项 | 78% |
129元以上 | 3-5项 | 32% |
二、强制升级的“软硬”手段
运营商推动高价套餐并非单纯推荐,而是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策略:
1. 信息不对称战术
客服常以“技术升级”“服务优化”为由,回避直接说明套餐涨价。广东用户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说这是‘免费升级’,后来才发现合约期从1年变成2年,月租涨了70元。”
2. 人为制造服务落差
部分用户发现,若不升级套餐,会遇到“巧合”的服务降级:
- 投诉响应时间延长
- 线下营业厅优先处理高套餐用户
- 相同故障的修复速度差异
3. 合约陷阱设计
某地联通合约显示,若用户中途降低套餐档位,需支付“协议补偿金”,金额高达剩余合约期预估费用的50%。这种条款实质上锁定了用户的消费选择。
三、用户为何难以抵抗?
面对运营商的强势营销,普通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技术壁垒:大多数用户分不清“5G速率”“流量优先级”等技术概念,容易被话术误导。事实上,基础套餐已能满足日常需求,所谓“VIP网络通道”更多是心理暗示。
维权成本:据消费者协会数据,2022年通信服务投诉量达12.7万件,但真正走到诉讼阶段的不足3%。用户普遍面临举证难、流程长、补偿低的问题。
四、争议背后的行业困局
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企业贪婪,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业竞争模式失衡:
- 价格战后遗症:过去十年低价竞争导致利润空间压缩,运营商转向存量用户“挖潜”
- 5G投资压力:三大运营商5G建设投入超4000亿元,急需通过套餐升级回收成本
- 考核机制扭曲:基层员工绩效与高套餐办理量直接挂钩,催生过度营销
五、寻找合理解决方案
要破解这个困局,需要多方协同:
对监管部门:建议明确“套餐变更冷静期”,要求运营商在用户升级套餐后7日内发送二次确认短信。同时建立套餐价格公示制度,禁止隐藏性条款。
对运营商:应开发“需求匹配系统”,根据用户实际用量推荐套餐。上海联通试点该模式后,用户投诉量下降41%,套餐满意度提升27%。
对消费者:定期登录运营商APP查看套餐余量,参加“携号转网”体验活动。当遭遇强制升级时,可立即拨打12300工信部投诉热线。
说到底,通信服务终究是民生工程。运营商需要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用户的口碑才是企业长青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