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为何禁止不办套餐?消费者权益何在?

最近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中国联通部分线下营业厅和线上渠道不再允许用户办理无套餐的基础通信服务,必须选择包含通话、流量等组合的付费套餐。这一政策引发了公众对通信行业服务模式的讨论,也让人重新思考:运营

最近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中国联通部分线下营业厅和线上渠道不再允许用户办理"无套餐"的基础通信服务,必须选择包含通话、流量等组合的付费套餐。这一政策引发了公众对通信行业服务模式的讨论,也让人重新思考:运营商为何要强制捆绑套餐?消费者的选择权去了哪里?

联通为何禁止不办套餐?消费者权益何在?

一、运营商为何"盯上"套餐业务

要理解联通的做法,先得看通信行业的经营逻辑。根据工信部2022年数据,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中,套餐用户占比已超过98%。套餐业务对运营商的营收贡献率从2018年的72%攀升至2022年的85%。这个趋势背后有三个关键推力:

表格:2018-2022年三大运营商套餐业务收入占比变化
年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201868%71%69%
202286%89%84%

传统语音业务持续萎缩。2022年移动电话通话时长较五年前下降41%,单纯依靠收通话费已无法支撑运营成本。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需要稳定现金流,套餐用户的预付费模式能保障资金回笼。套餐设计本身包含价格弹性,通过打包销售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实现增值服务溢价。

二、消费者的真实困境

在郑州务工的王先生算过一笔账:他每月实际使用流量不超过2GB,通话时长约100分钟。如果选择最便宜的59元套餐,相当于要为闲置的3GB流量和200分钟通话额外支付42元。类似的情况在老年群体和低用量用户中普遍存在。

具体矛盾表现在三方面:

1. 选择权受限:北京消费者协会2023年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希望保留"零月租、按量计费"的基础服务选项。
2. 资费不透明: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于套餐"到期自动续约""隐蔽扣费"的投诉量同比上升37%。
3. 服务质量争议:强制升级5G套餐后,仍有24%用户反映居住地5G信号覆盖不足。

三、法律与市场的双重审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运营商虽然未完全取消基础通信服务,但通过人为设置办理门槛(如仅限特定渠道申请)、降低服务质量(如限制办理渠道的网速)等方式变相引导用户选择套餐,可能存在打法律擦边球的情况。

从市场角度看,这种经营策略短期内能提升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但长远来看存在隐患。年轻用户群体中,27%的人表示会因为套餐强制消费考虑携号转网。随着虚拟运营商和互联网套餐的兴起,传统运营商的垄断优势正在减弱。

四、破局的可能路径

要化解套餐争议,需要多方协同:
1. 监管部门应细化"基础通信服务"标准,要求运营商保持至少两种标准化资费方案
2. 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套餐价值评估,建立用量与资费的动态调整机制
3. 鼓励运营商开发模块化套餐,允许用户自主组合通话、流量等要素
4. 完善携号转网配套措施,通过市场竞争倒逼服务优化

通信服务作为民生基础设施,既不能完全脱离市场规律,也不能忽视普惠属性。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企业经营与用户权益,考验着整个行业的智慧。或许正如某位业内人士所说:"套餐本无罪,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有说'不'的权利。"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