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停机还扣月租费,合理吗?会员权益何在?

手机停机了,但每个月照样从银行卡里扣钱——不少联通用户最近发现这个现象,第一反应都是懵的。明明手机号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为何还要继续支付月租?这钱扣得是否合理?消费者交的钱到底买了什么权益?这些问题正引

手机停机了,但每个月照样从银行卡里扣钱——不少联通用户最近发现这个现象,第一反应都是懵的。明明手机号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为何还要继续支付月租?这钱扣得是否合理?消费者交的钱到底买了什么权益?这些问题正引发广泛讨论。

联通停机还扣月租费,合理吗?会员权益何在?

一、停机≠服务终止的真相

打开联通APP查询账户状态时,“停机保号”四个字背后藏着关键信息。根据《中国联通客户服务协议》第8.3条规定,用户办理停机后仍需按月缴纳5元保号费。这个细节,往往藏在长达二十多页的用户协议里,用灰色小字标注在办理页面的最下方。

实际扣费情况表(以北京地区为例)
停机时长月租费保号费
1-3个月暂停收取5元/月
超过3个月恢复收取叠加收取

这种收费模式存在三个争议点:其一,用户认为停机即代表停止使用服务,不应继续收费;其二,保号费收取标准未在办理时显著提示;其三,超过保号期限后直接恢复全额月租,缺乏缓冲机制。

二、用户协议里的文字游戏

仔细阅读《中国联通业务办理协议》,会发现大量模糊表述。例如“特殊情况下可能调整收费标准”条款,既未明确“特殊情况”的界定范围,也未说明调整后的告知方式。更值得关注的是第12.5条:“用户账户余额不足以抵扣费用时,运营商有权通过绑定的支付渠道继续追缴”。

这意味着用户即便主动停机,只要银行卡里有余额,就可能被持续扣费。有用户反映,在未收到任何短信提醒的情况下,连续6个月被扣除保号费,直到办理销户才发现这笔“隐形消费”。

三、法律角度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北京互联网法院2022年审理的类似案例中,法官明确指出:“运营商对于限制消费者权利、加重消费者责任的条款,应当采取足以引起注意的方式进行提示。”

现实情况却是,用户在营业厅办理停机时,工作人员往往只强调“保留号码”的便利性,对于后续收费细节多含糊其辞。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产生费用。

四、会员权益的兑现困境

更让用户不满的是,原本购买的会员权益在停机期间形同虚设。以某视频网站联合会员为例,协议中注明“需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才能享受权益”,但当用户因停机无法接收验证码登录时,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互相推诿。

广东消费者协会2023年收到的投诉显示,38%的通信服务投诉涉及“停机期间会员权益中断但费用照收”。有用户计算发现,其每月支付的128元套餐中,约60%费用对应的是各类会员服务,这些本应可单独关闭的增值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却必须通过复杂流程申请取消。

五、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

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通过工信部申诉网站提交书面投诉,要求运营商出具详细的扣费依据;收集办理停机时的录音或书面证据;对于未经明确告知的持续扣费,可依据《民法典》第497条主张格式条款无效。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月起施行的《电信服务规范》新增第24条,明确规定“运营商暂停服务期间,除双方另有约定外,不得收取基础服务费用”。这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

在这场运营商与用户的博弈中,核心矛盾在于服务透明度的缺失。当技术手段已经能够实现按使用计费时,通信行业或许该重新思考:停机保号这种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否需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进行革新?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