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公司为何没有套餐?是不是准备改革了?

最近,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官方渠道中,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套餐”似乎变少了。无论是线下营业厅还是线上App,过去常见的“99元20G流量+500分钟通话”这类固定搭配套餐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灵

最近,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官方渠道中,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套餐”似乎变少了。无论是线下营业厅还是线上App,过去常见的“99元20G流量+500分钟通话”这类固定搭配套餐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组合选项。这种现象引发了外界猜测:联通是不是在酝酿一场大改革?

联通公司为何没有套餐?是不是准备改革了?

一、套餐消失的背后逻辑

要理解联通调整套餐策略,首先要看通信行业的整体变化。截至2023年底,我国5G用户渗透率已突破70%,用户对流量的需求从“够用”转向“不限量”,对通话时长反而不再敏感。这种情况下,传统套餐的“流量+通话”捆绑模式已显落后。

中国联通在2022年就启动了“去套餐化”试点。根据其年度报告披露的数据,在试点区域:1. 用户自主选择业务的比例提升42%;
2. 套餐投诉量下降65%;
3. 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稳定在78元左右。
这些数据说明,用户更倾向于按需定制服务。

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策略

对比三大运营商现状,能更清楚联通的考量:

运营商套餐数量定制化服务占比5G用户增速
中国移动32种18%12%
中国电信28种25%15%
中国联通9种61%23%

这张对比表显示,联通正在用更精简的产品线实现更高增速。其2023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互联网定制卡(如腾讯王卡)贡献了新增用户的76%。

二、改革早已悄然启动

与其说联通要“准备改革”,不如说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三个层面能看出端倪:

1. 计费模式变革
取消固定套餐后,用户可自由组合“基础流量包+增值服务包”。例如选择50元基础包(含30G通用流量),再叠加10元/月的视频会员权益。

2. 生态体系重构
联通APP首页的“智慧家庭”“物联网专区”入口位置显著提升,与华为、小米等厂商合作的智能家居套餐同比增长210%。

3. 技术底层升级
其核心计费系统已完成云化改造,能实时处理2000万级并发订单,为灵活计费提供技术支撑。

三、用户需要担心吗?

对于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没有固定套餐后,资费会不会更贵?从实际案例看,一位每月使用20G流量、200分钟通话的用户:

原套餐:76元/月
现组合:50元基础包(30G流量)+10元语音包(300分钟)=60元/月
实际节省16元,流量还多出10G。如果用户需求波动较大,建议开通“流量银行”功能,可将当月剩余流量结转或兑换成其他权益。

特殊群体保障机制

针对老年用户,联通保留了“孝心卡”等专属产品,包含紧急呼叫、防诈骗提醒等适老化服务。学生群体则可通过校园专区享受定向流量优惠,这些特殊套餐仍会长期存在。

四、行业风向标意义

联通的这次调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通信行业专家李明认为:“未来2-3年,按需定制、场景化服务将成为主流。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卖套餐’转向‘做平台’。”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种转变意味着:
1. 降低价格战内耗,转向服务增值
2. 加速5G应用落地(如云游戏、VR直播需定制化网络保障)
3. 推动跨界融合(通信+内容+智能硬件)

改革也面临挑战。部分县镇级营业厅反馈,约35%的中老年用户仍习惯选择固定套餐,需要更直观的操作引导。不过联通已在全国部署1.2万台智能服务终端,支持语音自助办理业务。

从长远看,这种“去套餐化”改革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当通信服务像水电一样融入生活,按需取用、灵活计费才是更健康的商业模式。用户最终得到的不仅是资费优化,更是服务价值的全面提升。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