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刷短视频时,总能看到“9元月租,135G流量随便用”的弹窗广告。这些宣传语配上醒目的红色价格标签,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可当你真正下单后,却发现收到的套餐和宣传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9元电信流量卡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一、价格陷阱:9块钱的羊毛根本薅不到
市面上所谓的9元套餐,九成九都是文字游戏。有用户收到卡才发现,首月确实只要9块,但从第二个月开始月租直接涨到39元。更离谱的是,有些商家玩起“返现套路”,要求用户先充值100元话费,再每月返还10元,算下来月租还是29元。
宣传和实际的差价有多大?看这个对比表就知道:
项目 | 宣传内容 | 实际情况 |
---|---|---|
月租价格 | 永久9元 | 半年后恢复29元 |
可用流量 | 200G通用 | 70%是定向流量 |
二、流量里的水份:刷个视频就露馅
有网友做过实测,用所谓的“200G流量卡”看电视剧,明明才看了10集,后台却显示用了80G流量。这背后藏着两个坑:一是流量虚标,实际可用量打6折;二是超过40G就限速,网速直接降到1Mbps以下,连720P视频都加载不出来。
更坑的是“定向流量”这个陷阱。广告里吹嘘的135G流量,其实有100G只能用在特定APP,像刷抖音的流量和微信视频通话的流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三、功能阉割:买卡容易维权难
这些低价卡大多是物联卡改装的,三大特征让人崩溃:不能打电话、不能发短信、不能开热点。有用户激活后才发现,这卡连10000号都打不了,遇到问题只能找商家,结果对方早就跑路了。
售后更是“踢皮球”现场。运营商说这是代理商的卡他们不管,商家客服要么装死,要么让你再充50元话费才处理。有维权意识的用户保存了聊天记录和付款截图,结果投诉到工信部,三个月后才收到退款。
四、真实用户的血泪史
大学生小王在直播间抢了张9.9元卡,收到发现是物联卡。用了半个月突然断网,找客服发现店铺已关闭。上班族李女士办理的“永久9元套餐”,第二个月就扣了39元,商家解释“返现活动名额已满”。最惨的是张大爷,轻信了“送话费”的承诺,结果被开通了每月30元的彩铃业务。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低于19元的套餐基本都有问题,正规运营商长期套餐至少要29元起。真想省钱的,建议直接去线下营业厅,白纸黑字写明套餐内容再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