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冰淇淋套餐”突然从官网和营业厅消失了。这个曾经以“不限量流量”为卖点的套餐,一度是联通吸引用户的王牌产品。如今套餐突然下架,用户们既困惑又不满:说好的“永久套餐”怎么说没就没了?用户的权益谁来保障?
一、冰淇淋套餐的“前世今生”
2017年,联通推出冰淇淋套餐,主打“流量不限量”。当时4G网络正值普及期,用户对流量的需求猛增。冰淇淋套餐分为99元、129元、199元三档,超出套餐流量后仅限速不限量,这对经常刷视频、玩游戏的用户来说极具吸引力。
套餐档位 | 月费 | 高速流量 | 限速规则 |
---|---|---|---|
冰淇淋99元 | 99元 | 20GB | 超量后降至1Mbps |
冰淇淋129元 | 129元 | 40GB | 超量后降至3Mbps |
冰淇淋199元 | 199元 | 不限量 | 全程不限速 |
套餐火爆背后的隐忧
这个设计在当时引发行业震动,但也埋下隐患。有工程师透露:“20GB流量用完后,1Mbps的网速连微信消息都发不出去。”更严重的是,部分基站因过量用户同时使用出现瘫痪。2018年某地晚高峰时段,冰淇淋用户占比超60%的基站,网速暴跌至0.5Mbps以下。
二、套餐下架的三大推手
2023年冰淇淋套餐悄然退场,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政策紧箍咒越收越紧
工信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5G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运营商不得以‘不限量’等绝对化用语宣传套餐。”这直接断了冰淇淋套餐的活路——其核心卖点恰恰踩了政策红线。
2. 5G建设成本压垮骆驼
5G基站建设成本是4G的3倍,单个基站覆盖范围却只有4G的1/3。某省联通分公司数据显示,5G基站平均每天耗电费用高达380元,而冰淇淋套餐用户贡献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仅为98元。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难以为继。
3. 用户结构严重失衡
某第三方调研机构报告显示,冰淇淋套餐用户中,流量消耗TOP10%的用户,月均使用流量达256GB,是普通用户的17倍。这部分“流量大户”导致网络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普通用户上网体验直线下降。
三、用户权益保护的三个战场
套餐下架引发用户强烈反弹,焦点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上:
1. 老用户何去何从?
目前联通采取“新老划断”政策:已办理用户可继续使用,但套餐内容可能调整。有用户反映,原本承诺的“永久套餐”被单方面改为“合约到期自动转标准套餐”,这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关于“不得设定不公平条款”的规定。
2. 替代方案是否合理?
联通推荐用户转办“5G畅享套餐”,但新套餐不仅价格普遍上涨30%,超出套餐流量后按5元/GB收费。以原冰淇淋199元用户为例,若保持原有使用习惯,月消费可能突破500元。
3. 知情权保障存疑
多数用户是通过社交媒体才知道套餐下架。北京消费者协会2023年投诉数据显示,关于“运营商未提前告知套餐变更”的投诉量同比激增200%。《电信条例》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电信业务变更应提前30日公告,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告知不充分的问题。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要化解这场风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对运营商:
建立套餐动态评估机制,避免“一刀切”下架
针对老用户制定个性化迁移方案
在APP设置专属通道公示套餐变更信息
对监管部门:
出台套餐变更实施细则
建立第三方服务质量监测平台
将用户投诉量与运营商考核直接挂钩
对消费者:
定期登录运营商APP查看套餐状态
保留纸质或电子版原始协议
通过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维权
这场冰淇淋套餐引发的风波,暴露出通信行业在套餐设计、用户服务、政策衔接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只有真正把用户权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