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被「9元月租电信卡首充50元」的广告吸引,乍一看每月不到十块钱就能打电话上网,似乎特别划算。但实际操作中,这个「划算」可能要打个问号——充进去的50元话费可能变成商家套牢消费者的鱼饵,后续实际支出远超预期。
一、首充50元的三大陷阱
商家宣传的「首充50元享9元月租」存在三重消费陷阱。第一,充值金额无法提现,50元会变成定向抵扣金,只能用于特定消费。比如某用户充值后才发现,这钱只能抵扣流量费,不能用来交电话费。
第二个月开始月租悄悄涨价的情况最常见。多数套餐在半年内会逐步涨到29-39元,有些甚至第二个月就恢复原价。消费者投诉显示,有人办理后第二个月就被扣了39元,比宣传价贵了四倍多。
第三是返费规则像雾里看花。商家承诺的返现常常需要手动操作,且存在拖延风险。有用户反映充值后每月要联系客服才能拿到返现,中途漏操作就直接损失。
实际成本对比表
时间周期 | 宣传费用 | 实际费用 |
---|---|---|
第1个月 | 0元 | 0元(但需充值50元) |
2-6个月 | 9元/月 | 29元/月(含隐形服务费) |
7个月起 | 未说明 | 39元/月起 |
二、流量里的文字游戏
所谓「百G流量」大多是定向流量,实际能用的可能不到三分之一。比如某套餐标注100G流量,其中70G只能用于特定视频网站,刷微信、看新闻还得用通用流量——而这部分往往只有5G。更坑的是,定向流量范围经常排除抖音、快手等常用APP。
超出流量后的收费更是个无底洞。有用户用超了1G被扣15元,相当于每兆流量收费0.015元,比正规套餐贵三倍。部分套餐还会自动开通「安心包」,看似防止超额消费,实则是变相收费。
三、替代方案更划算
与其冒险办理低价套餐,不如选择运营商官方产品。比如电信正规渠道的29元星卡套餐,包含80G通用流量和30G定向流量,合约期明确且支持线上办理。虽然月租稍高,但胜在资费透明。
老年用户或备用机使用者,可以考虑保号套餐。例如电信5元套餐保留号码,搭配10元10G的流量包,月均15元也能满足基本需求。学生群体则更适合办理校园套餐,一般29元能享受200G校内流量。
四、避坑操作指南
办理前务必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要求提供加盖公章的资费说明文件。特别注意三点:查看是否有「合约期内不得更改套餐」的条款;确认定向流量包含哪些APP;问清套餐到期后的续费规则。
充值后立即登录运营商APP核对套餐内容。有消费者分享经验:他在激活卡后立刻查到隐藏的「彩铃服务费」,及时投诉才取消了这个5元/月的附加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