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联通冰激淋套餐送电动车的广告铺天盖地。营业厅里"充话费送车"的标语配上崭新的电动车,确实让人心动。但朋友圈里"被套路"的吐槽也层出不穷,这种促销到底是捡便宜还是挖陷阱?咱们用真实案例和具体数据来扒一扒。
一、天上不会掉馅饼
首先要明确的是,运营商送的电动车从来都不是白拿的。用户必须办理每月129元起的冰激淋套餐,且需承诺使用36个月不降档。以最常见的199元套餐为例,三年总支出高达7164元,而市面上同款电动车价格普遍在2000-2500元之间。相当于用户用三年高额话费换辆电动车,实际多花了4000多块钱。
更隐蔽的是信用捆绑。多数活动要求冻结花呗额度2000-3000元,联通承诺按月返还抵扣话费。但实际操作中,有用户遭遇联通逾期还款导致花呗失信,还有案例显示冻结额度被挪用支付光猫押金等附加费用。这种操作把金融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一旦出现纠纷,用户既要面对运营商又要应付借贷平台。
消费项目 | 三年总支出 | 实际成本 |
---|---|---|
199元套餐 | 7164元 | 多支付4664元 |
电动车市场价 | 2500元 | 隐性利息15% |
二、藏在合同里的猫腻
2022年山东潍坊的案例很典型:用户办理套餐时,手机端显示的合同字号小到难以辨认,业务员也未说明必须保持号码不停机。结果因某月欠费,不仅电动车贷款停止代还,还留下征信污点。类似的"手机停机即违约"条款,往往藏在几十页的电子协议里。
更要注意的是单方面修改权。有用户原本办理的99元不限流量套餐,被客服电话诱导升级为139元套餐后,发现根本不能改回原套餐。运营商在合同中保留"随技术发展调整资费"的条款,让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
三、哪些人可能被反套路
这类促销对两类人最具迷惑性:一是月话费本就超150元的老用户,二是准备换车的新入网群体。但仔细算账会发现,月消费150元的用户选择该套餐,三年实际多支付(150×36=5400元)对比单独购车(2500元),相当于多花2900元租用套餐。
更要警惕的是退出机制。想提前解约的用户,不仅需支付剩余话费总额的30%作为违约金,还要退还电动车折旧费。有案例显示,使用半年的电动车退货时被扣款900元,相当于每天租车成本5块钱。
四、辨别套路的四个诀窍
- 算清时间成本:36个月合约期内不能携号转网,意味着放弃所有运营商优惠活动
- 核实赠品来源:某地用户收到的"爱玛电动车"实为贴牌产品,市价不足1500元
- 检查附加条款:宽带月租、设备押金等隐藏费用可能使实际支出增加40%
- 测试售后服务:有用户电动车出现故障后,遭遇运营商与车商互相推诿
五、这算不算诈骗?
从法律角度看,这类促销不构成诈骗但存在消费误导。关键要看运营商是否尽到告知义务。2022年浙江消保委受理的投诉中,72%的消费者表示"未明确告知冻结花呗额度",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纠纷。
真正的风险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三年内不换工作城市?不改变消费习惯?当5G套餐降费时,用户却要硬扛着高价套餐。更不用说合约期内手机损坏、SIM卡丢失等情况都可能触发违约条款。
说到底,运营商送电动车和商场"买一送一"没有本质区别。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以为在薅羊毛,实际可能当了"待宰的羔羊"。建议办理前拿着计算器现场算总账,把业务员承诺的每个细节都写在合同上,毕竟三年的合约期,足够让很多"优惠"变成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