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联通用户反映在办理了所谓的「叠加套餐」后,发现既无法直接退订,也查不到明确的扣费规则。这种「办时容易退时难」的情况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明明是自己花钱购买的服务,为什么主动权反而掌握在运营商手里?
一、叠加套餐到底是个啥?
所谓叠加套餐,通常指在基础套餐之外临时增加的流量包、通话包或特定功能服务。比如基础套餐每月30GB流量不够用,就再加个10元的5GB流量包。这类服务看似灵活,实则暗藏玄机。
常见叠加套餐类型:类型 | 典型特征 | 有效期 |
---|---|---|
流量加油包 | 即时生效、月底清零 | 单月 |
视频定向包 | 绑定特定APP使用 | 半年/年 |
合约型套餐 | 送手机/宽带需承诺在网 | 24-36个月 |
1.1 合约期限的隐藏条款
很多用户在办理时没注意到,部分叠加套餐带有「自动续约」条款。北京的王女士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她办理的「每月10元视频会员包」在第三个月想取消时,客服告知需连续使用满6个月才能退订。
1.2 系统设计的连环套
运营商APP里办理叠加套餐往往只需点两下,但要取消时得通过「服务-已订业务-增值服务」四级菜单才能找到入口。这种设计显然不符合「办理与取消同等便利」的基本原则。
二、退订受阻的三大原因
根据工信部2022年通信服务质量报告,套餐退订纠纷占投诉总量的37%。具体到叠加套餐退订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原因一:模糊的合约解释办理页面用极小字号标注「合约期12个月」,而确认按钮却用醒目颜色突出显示。很多中老年用户根本注意不到这些「蚂蚁字」。
原因二:复杂的系统设置有用户尝试通过短信退订,结果收到「该业务需通过原办理渠道取消」的回复。更离谱的是,部分业务在APP端显示「退订」按钮,点击后却提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
原因三:人工客服的推诿话术「这个套餐退订会影响您的话费返还」「现在取消要支付违约金」「我这边没有权限操作」……这些话术让不少用户打了退堂鼓。
三、用户究竟有哪些权利?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具体到通信服务领域,用户至少应该拥有:
- 随时查询已订业务的知情权
- 无附加条件退订的选择权
- 获取完整协议文本的获知权
3.1 工信部的明文规定
2021年发布的《关于规范电信服务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出: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限制用户变更或终止已订立的电信服务协议。这意味着所谓的「合约期内不可退订」条款本身就可能涉嫌违规。
3.2 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虽然规定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运营商常以「系统限制」「流程审批」等理由拖延。有内部人士透露,某些地市公司把增值业务续订率纳入KPI考核,间接导致了退订难现象。
四、遇到问题该怎么办?
如果已经陷入退订困局,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维权:
- 拨打10010要求提供完整电子协议
- 登录联通网上营业厅截图保存办理记录
- 向工信部12300热线提交书面投诉
- 必要时向当地消协申请调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电信用户申诉处理办法》,运营商需在15个工作日内给出书面答复。如果对方拖延不处理,可直接升级投诉至省级通信管理局。
说到底,叠加套餐退订难的症结在于服务不对等。用户在选择通信服务时,既要提高警惕仔细阅读条款,也要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毕竟,我们花钱买的是服务,不是给自己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