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关于联通套餐价格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少用户抱怨,同样的流量和通话时长,联通的套餐价格似乎总比竞争对手高出一截;也有人发现,明明用不完套餐里的资源,却找不到更实惠的选择。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联通的性价比真的让人失望吗?
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压力层层传导
基站建设像无底洞。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拥有41万座基站,联通只有6.34万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联通的信号覆盖就像“打补丁”,用户经常遇到通话断断续续、视频卡成PPT的情况。为了改善信号,联通每年要花上百亿新建基站,还要维护现有设备,这些钱最终都摊进了套餐费里。
5G建设更烧钱。每个5G基站的耗电量是4G基站的3倍,覆盖范围却只有4G的三分之一。想要实现同等覆盖,联通得建3倍数量的基站。有工程师算过账:单个5G基站一年的电费就要2-3万,这笔开支最终都会变成账单上的数字。
宽带服务拖后腿。虽然联通的宽带网速不差,但为了和移动、电信抢市场,他们得在小区铺设光缆、搞促销活动。有内部员工透露,宽带业务其实不赚钱,全靠手机套餐补贴亏损。
二、高端路线走偏了?市场策略遭质疑
联通这两年明显在学苹果搞“高端化”。129元起步的5G套餐里,塞进了云盘空间、视频会员这些城里白领才用得上的服务。但对于打工族来说,这些附加功能就像饭店强行搭配的凉菜——吃不完还得多掏钱。
更让老用户心寒的是“喜新厌旧”的定价策略。2025年推出的19元新用户套餐包含160GB流量,但用了五年的老用户却被告知“只能办理59元套餐”。这种差别对待,让不少忠实客户感觉自己成了“冤大头”。
三、套餐里的文字游戏:明面实惠暗藏玄机
合约期像紧箍咒。很多低价套餐都藏着2-3年的合约期,提前解约要赔违约金。长沙的王女士就吃过亏:她办理的9元套餐,第4个月就恢复39元原价,想换套餐还得再等20个月。
流量池里有猫腻。宣传的200GB流量,仔细看说明才发现:130GB是刷抖音专用的定向流量,35GB限夜间使用,真正能随时用的只有35GB。这种“注水”套路,和超市卖泡面时把调料包算进净含量如出一辙。
降档比登天还难。想从129元套餐降到58元?得跑营业厅签保证书、等审批、查违约金。有网友吐槽:“加钱升级套餐一个电话搞定,想降档比申请房贷还麻烦。”
四、用户用脚投票:这些槽点最扎心
根据消费者投诉数据,三大痛点最影响用户体验:
问题类型 | 具体表现 | 典型案例 |
信号覆盖 | 农村地区经常无服务 | 回老家发微信得找山头 |
费用纠纷 | 莫名出现增值业务费 | 老人电视自动订购节目 |
客服质量 | 解决问题效率低下 | 打电话要等30分钟 |
不过也有用户找到省钱的野路子。像把主卡改成8元保号套餐,再办张29元155GB的副卡,这样既保留老号码,又能享受低价流量。但这种方法需要研究二十多页的套餐说明,堪比破解摩斯密码。
五、未来出路:既要面子更要里子
联通现在站在十字路口。继续走高端路线,可能失去庞大的基层用户;降价促销又面临成本压力。专家建议,与其在套餐里塞华而不实的增值服务,不如先把信号覆盖率提上来。毕竟对老百姓来说,能稳定刷视频比送10个云盘更实在。
消费者也在用行动倒逼改革。2025年第一季度,联通用户流失率同比上升12%,很多人转投性价比更高的虚拟运营商。这给行业敲响警钟:当套路玩过头时,用户宁愿麻烦点换号码,也不愿当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