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用户发现自己的手机话费账单上莫名其妙多出了一些收费项目,比如“视频会员包”“游戏加速包”“流量叠加包”等。这些项目往往不是用户主动开通的,而是被运营商“悄悄”添加到了套餐里。尤其是中国联通的某些套餐,被用户吐槽为“乱加项目重灾区”。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一、套餐乱加项目背后的套路
运营商给用户“塞私货”的手段其实并不复杂。最常见的有三种套路:
1. “免费试用”变自动续费
比如用户点开某个广告页面,弹窗提示“首月0元体验VIP会员”,下方用极小的字标注“次月起自动续费29元/月”。很多人没仔细看就点了确认,结果第二个月账单里就多了这笔费用。
2. 客服电话推销“升级服务”
有用户反映,接到自称“联通客服”的电话,说“现在为您免费升级5G网络”,或者“赠送10GB流量包”。等用户答应后,下个月就会发现套餐里多出个收费项目。
3. 系统默认勾选增值服务
在办理新套餐或续约时,业务办理页面的角落里可能已经勾选了“视频彩铃”“云盘存储”等服务。用户如果不逐项取消,这些每月扣费的项目就会自动生效。
套路类型 | 典型话术 | 扣费金额 |
---|---|---|
免费试用 | “首月0元体验” | 15-30元/月 |
电话推销 | “免费升级网络” | 10-50元/月 |
默认勾选 | “已为您开通尊享服务” | 5-20元/月 |
二、维权需要掌握的四大证据
当发现账单出现异常扣费时,收集证据是维权的关键。这里重点说明四类重要证据:
1. 原始业务办理凭证:包括线下办理时的签字单据、线上办理的截图,特别注意是否有关于增值服务的勾选项。
2. 通话录音:如果是通过电话推销开通的服务,要保留通话记录。根据《电信条例》规定,运营商电话营销必须全程录音,用户有权要求调取。
3. 短信确认记录:正规业务开通应当有二次确认短信。如果没收到这类短信却被扣费,可以直接作为违规证据。
4. 连续账单对比:保留至少三个月的详细账单,通过对比能清晰看出新增项目的开通时间。
三、三步走维权流程
第一步:自查与初步交涉
登录联通手机营业厅APP,在“服务-查询-业务办理记录”里查看增值业务的开通时间和方式。如果发现非本人操作的项目,立即拨打10010客服热线,要求客服提供开通凭证。
第二步:正式投诉与索赔
如果客服推诿或拖延处理,需要升级投诉渠道:
• 工信部申诉网站(直接搜索“工信部申诉”)提交书面材料
• 当地通信管理局官网填写投诉表单
• 通过12315平台同步进行消费投诉
第三步:司法救济手段
对于涉及金额较大(通常超过500元)或存在群体性侵权的情况,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2021年北京某法院就判决过一起类似案件,运营商因无法提供用户同意证明,被判退一赔三。
四、预防被坑的实用技巧
与其事后维权,不如提前做好防范:
1. 定期检查套餐状态:每月收到账单后,重点查看“增值业务费”一栏。建议设置每月1号定时查看的提醒。
2. 关闭自动付费功能:在支付设置中取消“小额免密支付”,对于不熟悉的扣费项目,宁愿选择手动缴费。
3. 慎接“400”开头的电话:真正的运营商客服电话是10010,其他号码推销业务的多为外包公司,接到这类电话可以直接挂断。
4. 办理业务时全程录像:线下营业厅办理业务时,可以当着工作人员的面用手机录像,明确询问“本次办理是否会产生额外费用”。
说到底,面对运营商的各种套路,用户既要提高警惕,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如果运营商存在欺诈行为,用户最高可以主张三倍赔偿。下次再发现账单里有“幽灵项目”时,千万别嫌麻烦,该投诉就投诉,该举报就举报——这不仅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在推动整个行业走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