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联通套餐卡是一项需要严谨规划和执行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的协作与细节把控。下面将从前期准备、设计规范、生产流程、测试验收及交付使用五个方面,详细拆解整个流程。
一、前期需求确认与材料准备
在正式制作前,首先要明确套餐卡的使用场景和功能需求。例如:是用于普通用户开户、企业批量采购还是特定营销活动?不同场景对卡片材质、印刷工艺、数据预置等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准备材料清单:
- 联通公司提供的制卡授权文件
- 工信部核发的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 套餐资费标准及服务条款文档
- 运营商编码规则与号码段分配表
注意事项:
需特别注意号码资源管理规范,避免出现号码重复分配或跨区使用的情况。建议提前与联通省公司核对号码段归属,尤其是跨省批量制卡时更要谨慎。
二、卡片设计与技术规范
标准套餐卡设计包含物理层和数据层两个部分。物理层指卡片实体,数据层则涉及芯片信息预置。
卡片类型 | 适用场景 | 材质要求 |
---|---|---|
普通SIM卡 | 个人用户开户 | PVC+IC芯片 |
物联网卡 | 智能设备联网 | 工业级复合材料 |
印刷设计要求:
- 正面必须包含联通LOGO、客服电话、卡片类型标识
- 背面需预留持卡人签名栏及20位ICCID号码
- 套餐资费信息建议采用可刮擦图层工艺
三、生产流程关键控制点
正式进入生产阶段后,需重点关注三个环节:
1. 芯片数据烧录
使用专用写卡设备写入IMSI、KI等核心参数,必须采用三级加密机制。每批次需保留5%的抽样进行数据校验,确保无空卡、错码卡流出。
2. 印刷质量管控
采用四色胶印机进行批量印刷时,每500张需停机检查套色精度。特别是联通中国结图案的红色(Pantone 186C)必须达到色差ΔE≤1.5的标准。
3. 卡片冲切成型
根据终端设备需求选择标准SIM、Micro SIM或Nano SIM规格。冲切模具每日开工前需进行尺寸校验,边缘毛刺需控制在0.1mm以内。
四、测试与验收标准
成品卡必须通过四项核心检测:
- 功能性测试:使用专业读卡器验证网络接入能力
- 耐久性测试:高温高湿环境下持续工作72小时
- 兼容性测试:在不同品牌终端设备上进行拨测
- 外观检查:全检印刷完整性和表面洁净度
根据联通企业标准Q/LCU 003-2022,单批次不良率超过0.3%即判定为不合格,需整批返工。
五、物流交付与售后管理
验收合格的套餐卡需按区域进行分拣包装,特别注意:
- 采用防静电包装袋,每袋装载不超过50张
- 跨省运输需使用带铅封的专用物流箱
- 随箱附带本批次检测报告及号码清单
交付后需保留至少三个月的售后响应期,主要处理可能出现的芯片氧化、印刷褪色等质量问题。建议建立每批次的样品留档库,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