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套餐最低消费是否违法?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最近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办理联通套餐时遭遇「最低消费」陷阱。明明冲着优惠去的,结果每月账单里总会出现计划外的扣费。这些藏在合同条款里的「最低消费」到底合不合法?消费者遇上这种事该怎么维权?今天咱们就来掰

最近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办理联通套餐时遭遇「最低消费」陷阱。明明冲着优惠去的,结果每月账单里总会出现计划外的扣费。这些藏在合同条款里的「最低消费」到底合不合法?消费者遇上这种事该怎么维权?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联通套餐最低消费是否违法?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一、最低消费究竟是不是霸王条款

运营商常以「靓号管理」「资源稀缺」为由设置最低消费,但从法律角度看,这种操作可能已经踩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白纸黑字写着「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第十条更是强调「不得强制交易」。比如有用户办理了39元套餐,却被强行绑定每月50元最低消费,这就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特别要警惕的是某些「赠卡」活动。业务员嘴上说「保持原套餐」,实际上偷偷加上了「消费不足自动补差」条款。有位用户被连续扣了56个月的低消补收费,总金额高达720元,直到2022年才发现猫腻。

二、三大典型坑人套路

1. 套餐升级陷阱

2020-2024年期间,大量用户遭遇套餐被擅自升级。客服常用话术是「帮您免费升级服务」,结果基础月费从58元涨到98元,还绑定了根本用不上的视频会员服务。

2. 靓号低消捆绑

带6、8的号码往往被强制绑定最低消费。安徽某用户发现靓号协议竟要持续到2032年,每月必须消费89元。更离谱的是,想取消就得销号,这等于变相剥夺了号码使用权。

3. 增值服务强开

2022年某用户账单里突然出现5004元增值服务费,核查发现是运营商私自开通了国际漫游包。这种未经确认就扣费的行为,已经涉嫌欺诈。

2020-2025年投诉案例统计
纠纷类型平均金额持续时间
套餐升级1040元4年
靓号低消50-89元/月5年
增值服务5004元3年

三、法律给的底气

遇到这些情况千万别忍气吞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明确规定,欺诈行为要退一赔三。有用户成功通过这个条款,不仅追回被扣的720元,还额外获得2160元赔偿。

还有个重要依据是《电信条例》第41条,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或者中止服务。那些「不交低消就停号」的威胁,其实已经违规。

四、实用维权四步走

  1. 固定证据:立即打印近6个月通话详单和账单,重点标注异常扣费项
  2. 客服交涉:致电10010要求关闭未授权业务,记得开启电话录音
  3. 现场维权:带身份证到营业厅核查协议原件,特别注意签字页和附加条款
  4. 投诉升级:通过12315平台或工信部网站提交书面投诉,写明具体诉求

五、防坑指南

  • 办理业务时要求打印完整协议,重点查看「违约责任」和「协议期限」条款
  • 靓号用户特别注意「在网时长」约定,超过5年的协议要警惕
  • 每月10号前查账单,发现不明扣费立即投诉(运营商系统有15天纠错期)
  • 保留营销宣传单页,很多口头承诺与书面合同存在出入

说到底,最低消费争议本质上是运营商利用信息不对称挖的坑。消费者既要懂法维权,也要养成定期查账的好习惯。记住,法律永远站在明白人这边。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