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套餐真的划算吗?消费者为何频频吐槽?

最近几年,中国联通的套餐广告频繁出现在地铁、电梯和短视频平台,主打「流量自由」「全家共享」「月租低至29元」等诱人口号。但社交平台上关于「联通套路多」「套餐偷偷扣费」的吐槽从未停息。消费者究竟是被优惠

最近几年,中国联通的套餐广告频繁出现在地铁、电梯和短视频平台,主打「流量自由」「全家共享」「月租低至29元」等诱人口号。但社交平台上关于「联通套路多」「套餐偷偷扣费」的吐槽从未停息。消费者究竟是被优惠吸引,还是掉入了资费陷阱?

联通套餐真的划算吗?消费者为何频频吐槽?

一、看似便宜的套餐,藏着三把「刀」

以北京地区热推的「王卡限定版」为例,宣传页用超大字体标注「29元/月享135G流量」,实际办理时会发现:首月资费按天折算(通常多扣5-8元),合约期长达24个月,流量包中30GB属于「定向流量」(仅限腾讯系App)。有用户算过账:若中途违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的违约金;实际通用流量约105GB,按北京平均网速消耗,刷短视频半个月就会触发限速。

表格:主流联通套餐隐藏成本对比(单位:元)
套餐名称宣传月租首月实扣违约金比例通用流量占比
王卡限定版293430%77%
冰激凌全家桶9912850%63%

1.1 定向流量的文字游戏

所谓「免流App」往往需要手动激活服务,且广告弹窗、第三方链接等内容不计入免流范围。广州大学生小李就吃过亏:「用腾讯视频追剧时,点开剧集详情页的明星八卦新闻,结果当天多扣了800MB流量费。」

二、扣费争议背后的系统漏洞

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联通套餐的投诉集中在「未经确认开通增值业务」「合约到期后自动续约」两类。2023年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31.6%的套餐纠纷源于系统自动勾选服务项,例如默认开通视频彩铃(3元/月)、云盘会员(5元/月)等。

2.1 退订服务像闯关

湖北黄冈的赵女士向记者展示退订经历:拨打客服电话需经过4层语音菜单,在线客服要求发送验证码到指定号码,营业厅办理时被告知「必须携带身份证原件」。整个流程耗时两天,期间仍在持续扣费。

三、合约套餐的「温柔陷阱」

运营商普遍采用「充话费送手机」模式绑定用户。河南郑州的刘先生参加「预存2400元得千元机」活动,半年后发现:赠送的话费分24个月返还,但每月仍需缴纳基础套餐费。相当于花2400元买了部市场价800元的手机,还被迫使用高价套餐两年。

3.1 违约金计算藏猫腻

合约期内更换套餐需支付的违约金,并非按已享优惠折算,而是直接按套餐总价计算。例如原价199元/月的套餐优惠至99元,违约时将按199元×剩余月份×30%扣款,比实际支付金额高出近3倍。

四、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首先要求客服提供完整的电子版协议,重点查看「合约期限」「违约金条款」「增值服务清单」三项。通过运营商官方APP关闭「自动续约」功能,每月定期核查账单明细。若遇未经同意的扣费,保留截图证据并向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投诉。

说到底,运营商套餐不是不能用,但得带着「放大镜」看条款。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看起来特别划算的优惠,往往需要用户付出隐形成本。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