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联通部分套餐价格下调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原先办理的高价套餐,突然被更便宜的同类套餐替代。这本是件好事,但奇怪的是,不少老用户却选择将联通告上法庭。降价明明是让利,为何反而招来官司?这背后藏着消费者对运营商长期积压的不满。
一、套餐降价背后的“价格陷阱”
以北京地区某款热销套餐为例:2021年推出的“畅享套餐”月费128元,包含3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2023年新推出的“超值套餐”月费仅88元,流量增至50GB,通话时长不变。表面看新套餐性价比更高,但老用户发现,运营商从未主动告知降价信息。
套餐类型 | 月费(元) | 流量(GB) | 通话(分钟) |
---|---|---|---|
原套餐(2021) | 128 | 30 | 500 |
新套餐(2023) | 88 | 50 | 500 |
1.1 信息不透明惹众怒
广东消费者李女士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她在2022年办理了158元套餐,直到2023年7月看到营业厅海报才发现,同样服务的新套餐价格已降至98元。“这两年多花的1440元算什么?”李女士的质问道出了多数起诉者的心声。
1.2 合同条款暗藏玄机
运营商在办理合约时,往往用极小字体标注“套餐价格可能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但当消费者要求按新价格执行时,客服却搬出“合约期内不能更改套餐”的规定。这种“只许降价、不许用户受益”的单方面条款,成为诉讼焦点。
二、消费者起诉的三大核心诉求
根据已公开的17起诉讼案卷分析,消费者诉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求退还差价。88%的原告主张运营商应退还新旧套餐的累计价差,计算方式从办理新套餐之日起追溯。
第二,主张知情权赔偿。61%的诉讼包含精神损害赔偿,金额多在500-2000元之间,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
第三,要求修改格式条款。所有原告均提出废除“单方面价格调整权”条款,要求运营商在降价时主动告知用户变更选择。
三、法律角度的攻防战
3.1 消费者手握哪些法条?
《电信条例》第41条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提前公示资费方案。《民法典》第496条指出,格式条款提供方未履行提示义务的,对方可主张无效。这些规定成为起诉者的主要法律武器。
3.2 运营商如何辩解?
在杭州某庭审现场,联通代理律师提出两点抗辩:一是套餐降价属于市场行为,老用户继续使用原套餐视为认可原价;二是系统升级存在技术限制,无法实时通知所有用户。但法官当庭质疑:“群发营销短信的技术很成熟,为何通知降价就存在障碍?”
四、行业潜规则面临挑战
这场诉讼潮正在动摇电信行业的“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提醒、不解释。数据显示,2022年三大运营商套餐用户中,超过74%使用两年以上未更换套餐。业内人士透露,老用户贡献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普遍比新用户高23%-35%。
这场由套餐降价引发的诉讼风暴,本质是消费者对运营商“选择性服务”的集体反击。当5G时代来临,通信服务早已从稀缺资源变为普通商品,但部分企业的服务意识仍未跟上市场变化。案件走向不仅关乎话费多少,更将推动整个行业建立透明的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