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用户反映在接到联通客服电话后,稀里糊涂就被“升级”了套餐。原本几十元的月租,突然变成上百元;流量没多多少,费用倒是涨了不少。这些情况到底是用户没听清,还是客服有意误导?消费者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一、客服推销套餐升级,到底有没有“坑”?
张女士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接到自称“联通回馈老用户”的电话,对方称只需每月多交10元,流量就能从20G升级到30G。结果第二个月账单显示,套餐费直接涨了50元。客服解释说:“新套餐包含会员权益,需要额外收费。”类似案例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
常见的推销套路
话术 | 实际情况 |
---|---|
“免费体验三个月” | 到期自动续费,取消需主动操作 |
“给您优先保留优惠资格” | 原套餐可能被取消且无法恢复 |
二、四招识别套餐升级陷阱
第一招:问清变更细节。要求客服明确说明新套餐费用、合约期限、取消条件,特别是与原套餐的区别。
第二招:警惕“免费试用”。所有赠送服务都要确认到期后是否自动收费,如何取消。
第三招:核对业务短信。根据规定,运营商办理业务必须发送二次确认短信,短信中需包含资费详情。
第四招:保留通话录音。工信部要求客服通话全程录音,发生纠纷时可要求调取录音举证。
三、权益受损后的补救措施
1. 立即投诉
拨打10010联通客服热线,要求转接投诉专席。如果7日内未解决,可登录工信部官网提交申诉(须附上投诉编号)。
2. 掌握关键证据
- 通话记录截图
- 业务办理短信
- 套餐变更前后的账单对比
3. 主张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如果证实存在欺诈行为,可要求三倍赔偿。例如被多收500元话费,最高可获赔1500元。
四、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
2023年工信部开展的“净屏行动”中,三大运营商共计整改违规营销电话1.2亿次。用户现在接到客服电话时,会先听到“本次通话全程录音”的提示音,这就是整改措施之一。
对于屡教不改的运营商,监管部门可采取罚款、暂停新业务审批等措施。2022年某省通信管理局就曾对当地联通分公司开出80万元罚单,原因是诱导4000多名用户升级套餐。
消费者需要明白,维护权益不是“找麻烦”,而是促进市场规范的必要手段。每次投诉都在推动企业改进服务,也是在保护其他消费者免受同样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