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者频繁反映中国联通存在擅自开通套餐、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问题。客服人员在电话中以“免费赠送流量”“优惠即将失效”等话术吸引用户同意办理业务,但实际未明确告知资费变化,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下被扣费。这种行为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可能涉及违法。
一、强行开通套餐的法律性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若存在欺诈行为,需按消费者损失金额三倍赔偿,最低赔偿500元。例如,有用户被诱导升级5G套餐后,次月账单新增20元流量费,经投诉后运营商承认“沟通误会”并退款。此类操作已构成隐瞒关键信息的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主张赔偿。
运营商常见违法情形
行为类型 | 典型案例 | 法律后果 |
---|---|---|
擅自开通增值服务 | 用户发现被扣74元/月叠加套餐,持续4年未获通知 | 退费+三倍赔偿 |
虚假限时优惠 | 谎称“套餐优惠将失效”,诱导升级高价套餐 | 撤销变更+赔偿差价 |
利用老年人信息差 | 电话指导老人发送验证码开通收费业务 | 行政处罚+精神损害赔偿 |
二、消费者维权四步法
第一步:固定证据链
立即查询联通APP或官网的套餐详情、开通记录、扣费账单并截图。若涉及电话营销,要求运营商提供通话录音(根据《电信条例》第65条,通话记录需保存5个月)。例如,有用户通过测速工具对比合同网速,证明被违规限速。
第二步:阶梯式投诉
1. 内部渠道:拨打10010明确要求“退一赔三”,记录工单号。若72小时内未解决,升级至10015投诉专线;
2. 外部施压:通过工信部12300网站提交申诉,需包含业务编码、扣费周期、诉求金额等要素,通常48小时内会收到回复。2024年数据显示,工信部处理此类投诉的解决率达89%;
3. 舆论曝光:在微博、黑猫平台发布遭遇并@中国联通,集体投诉更易引发关注。河南PCDN限速事件中,200余人联合曝光后,联通被迫统一退费。
第三步:主张法定赔偿
赔偿金额按“实际损失×3”计算,不足500元按500元赔付。例如:
被扣19元/月套餐20个月,应退380元+赔偿1140元;
被开通74元/月业务48个月,可索赔10656元。
注意:拒绝“赠送流量”“话费抵扣”等替代方案,坚持现金赔偿。
第四步:启动司法程序
若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深圳梁先生起诉联通后,法院认定“未经同意变更套餐无效”,判决退费+三倍赔偿+书面道歉。诉讼材料包括:
电子合同(证明无本人签名)
扣费账单(证明损失金额)
投诉记录(证明运营商拒不处理)
三、维权注意事项
1. 警惕话术陷阱:客服常称“系统自动续费”“优惠需预存话费”,均为推责借口。2025年3月案例显示,用户据理力争后获赔1296元;
2. 把握时效:通信纠纷诉讼时效为3年,可追溯历史扣费。有用户成功追回4年前被扣款项;
3. 防范二次侵权:部分用户投诉后被恶意注销号码,遇此情况可向通信管理局举报。
消费者需定期核查账单,发现异常立即行动。通过系统化维权策略,既能挽回损失,也能推动运营商规范服务。正如2025年工信部报告指出:“用户主动维权是倒逼行业整改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