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近年来推出的宽带套餐常以「免费送通话费」「0元装固话」等宣传吸引用户,这些看似优惠的活动背后往往暗藏多重风险。本文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与行业潜规则,揭示运营商营销套路中的关键隐患。
一、免费设备背后的诈骗产业链
2024年5月北京某小区发生的典型案例显示,用户接受「免费升级宽带」服务后,家中被安装伪装的VOIP设备。该设备可将家庭固话改造成诈骗工具,境外犯罪分子通过远程控制实施电信诈骗时,来电显示正是用户本人的座机号码。
典型作案工具特征对比
设备类型 | 伪装形态 | 诈骗方式 |
---|---|---|
语音网关设备 | 路由器/机顶盒 | 绑定本地固话号码 |
虚拟拨号设备 | 网络信号放大器 | 连接境外服务器 |
用户可能因设备安装面临法律风险。浙江某案例中,受害者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卷入「帮信罪」,需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三个月以上,期间银行账户遭冻结。安装人员常冒充运营商员工,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入户安装,事后难追溯真实身份。
二、套餐升级的消费陷阱
1. 隐性收费套路
2024年11月湖南长沙用户办理「免费宽带」时,被要求预存900元至支付宝账户。实际使用中发现每月仍需缴纳99元套餐费,且提前解约需扣除「未明示的违约金」。类似案例中,299元设备费常在安装完成后才告知,用户面临「恢复原状需自付人工费」的窘境。
2. 合约期限欺诈
山东某用户办理时被承诺「两年109元套餐」,实际签约变为三年134元。解约时需支付设备原价80%违约金,且推销人员使用的电子签约系统存在条款篡改可能。更隐蔽的金融风险在于,部分营业厅将套餐续费包装为网贷分期,通过「招联信用付」等产品完成支付。
三、维权困境与防范指南
遭遇消费纠纷时,用户常陷入「举证难、追责难」的双重困境。北京某案例显示,客服要求用户自证「未被告知收费条款」,而营业厅则推诿「以合同为准」。即便获得200元补偿承诺,也需签署保密协议放弃进一步追责。
四步防范策略
- 身份核验:要求工作人员出示带照片的工牌,拨打10010核实工号
- 设备检查:拒绝非标准形态的光猫、机顶盒等入网设备
- 合同留痕:坚持纸质合同签署,用手机拍摄签约过程
- 账单监控:每月核查是否存在「宽带附加费」等异常项目
消费者需特别注意,运营商「免费赠送」的固话号码可能被用于二次销售。河南某用户停机半年后,发现原号码已成他人征信贷款的联系电话,产生连带责任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