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卡,但真要说起办卡、用卡的体验,不少人能吐槽半天。有人抱怨套餐复杂看不懂,有人嫌信号时好时坏,还有人被客服绕得头晕。作为通信行业的老牌企业,联通这些年一直在搞中台建设,说白了就是搭建个"智能后台",想把用户体验提上去。可这"中台"到底该怎么用才能让老百姓真觉得方便?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事。
一、把用户吐槽当宝贝
想优化体验,得先知道用户到底哪儿不爽。联通现在收用户反馈的渠道倒是不少,官网留言、APP评价、客服电话,可这些信息就像撒胡椒面,东一撮西一撮。中台得把这些零散数据拢到一块儿,用大数据筛出高频问题。
比如说最近三个月,北京朝阳区用户总反映晚上刷视频卡顿,这就是个信号基站需要优化的信号。再比如发现大量用户咨询"定向流量怎么用",说明套餐说明做得不够直白。搞个智能分析系统,自动给问题分类贴标签,比人工整理快多了。
关键要做的三件事:1. 在所有服务入口加个"一键吐槽"按钮,用户点一下就能录音或打字
2. 每周生成用户痛点热力图,哪个地区什么问题突出看得清清楚楚
3. 针对重复出现的问题,72小时内必须出解决方案
举个实在例子
去年有个大学生在微博吐槽,说校园套餐到期后自动转成贵三倍的套餐。中台要是能实时抓取这类社交媒体信息,当天就能联系用户处理,还能批量检查同类套餐是否存在"到期陷阱",这比等投诉电话打进来再处理强多了。
二、把复杂流程捋直了
现在办个业务跟走迷宫似的,APP里藏得深,线下营业厅又要带齐证件。中台得把线上线下流程打通,让用户在一个地方发起需求,其他环节自动衔接。
老流程 | 新流程 |
---|---|
线上选号→线下实名认证→等快递→自己激活 | 视频认证→电子合同→送卡上门当场激活 |
改套餐要次月生效 | 即时生效,剩余流量折现 |
故障报修等48小时 | 智能诊断+视频指导,20分钟解决80%问题 |
特别是老年人群体,很多压根不会用APP。中台应该能识别用户年龄,自动切换适老模式,电话客服优先接入人工坐席,线下营业厅同步显示该用户的常用业务,营业员接待时心里有数。
三、让服务会"读心术"
现在都讲精准服务,可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中台要是真聪明,就该做到"四要四不要":要预判不要事后补救,要主动不要等用户开口,要个性不要一刀切,要实用不要花架子。
比如检测到用户本月流量快用超了,别光发短信提醒,直接弹个窗口给三个选项:
• 立即加购10元5G流量包(今晚24点前有效)
• 自动切换至免费低速网络
• 查询附近有WiFi的联通营业厅
再比如出国旅游的用户,刚下飞机就收到当地使馆紧急电话、推荐本地优惠套餐、甚至能直接约中文导游服务。这些看似跨界的服务,其实都是中台能整合的资源。
特殊人群特别照顾
外卖小哥的手机卡整天风吹雨淋,中台可以开发防尘防水套餐;网约车司机需要随时保持信号畅通,给他们优先分配网络质量更好的基站;甚至能给残障人士开发声控查话费功能,这些才是真有用的个性化。
四、技术要给服务撑腰
说一千道一万,信号不好啥都白搭。中台得像个智慧大脑,实时监控全国基站状态。哪个小区突然用户激增,马上自动调配资源;暴雨导致光缆中断,提前两小时就能预测到,赶紧派维修队待命。
现在都说5G,可很多地方还是4G为主。中台应该能智能切换网络,保证用户刷视频不卡顿。更厉害的是利用边缘计算,把热门视频提前缓存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这样看直播就更流畅了。
三个技术升级重点:1. 用AI预测网络拥堵,就像高德地图能预判堵车
2. 开发智能SIM卡,自动检测信号强度并反馈问题
3. 建立"信号急救包"机制,应急通信车1小时内到达故障区域
五、让员工成为体验官
再好的系统也得人来操作。营业厅员工、客服人员、维修师傅,他们天天接触用户,最清楚痛点在哪。中台应该给每个员工开个"建议直通车",谁发现系统bug或者流程漏洞,随时提报,查实就给奖励。
每月搞个"找茬大会",让一线员工吐槽中台哪里不好用。比如客服反映查询用户信息要跳转五个界面,这就是急需优化的点。维修师傅说故障定位不准,经常跑错地方,这就是需要加强GIS地图精度。
培养员工的"体验敏感度"也很重要。搞个"用户难受指数"培训,让大家明白,用户等待每增加1分钟,满意度就下降10%。再教些实用话术,比如把"这个办不了"改成"咱们换个方法试试",用户体验立马不一样。
说到底,优化用户体验不是搞运动式突击,得靠中台这个"智能中枢"持续发力。把用户当自家人,用技术解难题,让服务有温度,这才是通信企业该有的样子。路还长着呢,但只要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