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发现联通手机卡的套餐资费悄悄涨了价。原本每月几十元就能搞定的流量套餐,如今价格普遍上调了10%到30%。许多人直呼“用不起了”,也有人好奇:为什么联通突然涨价?用户到底买不买单?
涨价背后:成本压力和市场策略双驱动
联通此次调价并非“拍脑袋”决定。从内部数据看,5G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逐年攀升。2023年联通财报显示,其基站电费支出同比上涨18%,铁塔租赁费用增加12%。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主管透露:“单是一个中型城市的5G基站,每月电费就能吃掉几十万元。”
成本压力明细表(2022-2023)项目 | 2022年支出 | 2023年支出 |
---|---|---|
基站电费 | 82亿元 | 97亿元 |
设备维护 | 45亿元 | 53亿元 |
市场策略大转向
三大运营商的价格战打了近十年,如今开始“刹车”。通信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低价套餐用户每月贡献值(ARPU)长期低于40元,但维护成本却超过30元,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联通此次涨价,实则是从“抢用户”转向“要利润”的关键一步。
用户反应冰火两重天
在某社交平台发起的万人投票中,43%的用户表示“考虑携号转网”,29%选择“咬牙续用”,另有28%持观望态度。北京用户王女士吐槽:“原本59元的冰淇淋套餐涨到79元,可我家楼下火锅店都不敢这么涨价。”
忠实用户为何沉默?
与网络上的激烈反对声不同,部分10年老用户反应平静。广东用户陈先生坦言:“现在手机号绑定了银行卡、支付宝,换号太麻烦。只要别涨得太离谱,也只能认了。”这类“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才是运营商敢涨价的底气。
未来影响:行业洗牌在即
联通涨价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某省级移动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其正在评估跟进调价的可行性。业内人士预测,到2024年底,三大运营商基础套餐价格将整体上浮15%-20%,低价套餐或逐步退出市场。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选择空间正在收窄。通信专家建议:“可以关注运营商推出的‘家庭共享套餐’或‘融合套餐’,虽然单价上涨,但人均成本可能更低。”不过也有用户调侃:“以后选手机卡,可能得像选房子一样货比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