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出现“办理联通手机卡送手表”的营销活动,不少消费者在看似优惠的福利背后,遭遇了强制消费、分期贷款、高额违约金等陷阱。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为你拆解这类活动的常见套路,并提供避坑指南。
一、免费手表的背后,藏着哪些套路?
1. 假抽奖真诱导:骗子常以“扫码投票”“门店抽奖”为名吸引路人参与,通过后台操控抽奖结果,使参与者“恰好”抽中高价手表。例如深圳消费者在地铁口被引导抽奖,结果“幸运”获得价值5990元的手表。
2. 捆绑金融协议:领取手表需签署通信服务合约,实则包含第三方贷款协议。消费者需通过花呗、借呗等渠道支付数千元,美其名曰“预存话费”,实际是变相贷款。广州某案例中,消费者被要求通过支付宝分期支付6988元。
常见话术 | 实际含义 |
---|---|
“免费领取” | 需办理高额分期付款 |
“预存话费” | 绑定第三方贷款平台 |
“信用审核” | 查询用户借贷额度 |
二、真实案例揭示三大陷阱
根据消费者投诉,这类活动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 合约条款苛刻:要求手机卡24小时保持4G/5G信号,每小时检测2-3次网络状态,违约单次最高扣费99元。
- 商品价值虚高:号称价值数千元的手表,实际市场价仅30-100元。
- 套餐承诺不实:推销的“29元100G流量套餐”在联通官方APP显示为40元/月。
三、如何辨别正规活动?
正规运营商活动具备以下特征:
- 办理渠道为官方营业厅或10010官网
- 无需提供花呗/信用卡等金融账户
- 合约条款明确标注违约金计算方式
例如真正的联通合约机活动,用户可通过官网查询到具体套餐内容,且违约金额按未履行月份比例计算,不会出现单次扣费99元的情况。
四、遭遇骗局怎么办?
若已陷入此类陷阱,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立即报警并保留付款凭证、合同等证据
- 拨打12315投诉,说明被诱导签署贷款协议的情况
- 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实套餐真实性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202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抽奖方式变相强制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遭遇类似情况时,消费者有权主张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