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周口街头,中国移动业务员支起小摊,向路过的联通用户喊出「免费换号、充值送米油」的口号。这场看似普通的促销活动,却掀开了通信行业「用户争夺战」的冰山一角——中国移动通过现金收购、话费补贴等方式,直接将竞争对手的用户转化为自家客户。
一、被收购的联通卡去哪儿了?
在河南某地移动营业厅,用户只需交出联通的SIM卡,就能当场获得30元现金和内含60元话费的移动新卡。对于卡内仍有余额的用户,移动还会等额返还现金。这种简单粗暴的转化方式,使得当地联通用户单月流失量超万人。
更有基层员工透露,公司给每人下达了「每月300张联通卡」的硬指标。完成任务的员工可获得每张20元的奖励,乡镇代理点则需完成500张/月的任务量。移动甚至专门研发了「联通卡回收系统」,通过扫描原卡号实现话费余额转移。
表1:河南移动收购联通卡政策对比用户类型 | 补贴政策 |
---|---|
普通用户 | 30元现金+60元话费移动卡 |
预存话费用户 | 等额现金返还+新卡 |
合约未到期用户 | 代缴违约金+话费补偿 |
二、移动为何要买竞争对手的卡?
在江阴地区,移动推出「充值2400元话费送手机」活动,要求用户签订保密协议转让CDMA号码所有权。通过这种方式,移动不仅获得了用户资源,更将联通的终端设备(如手机、SIM卡)收入囊中。被收购的CDMA号码经技术处理后,可重新投放市场。
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在于:
1. 用户迁移成本低:乡镇用户对资费敏感,30元补贴相当于其月话费支出
2. 规模效应显著:批量收购用户可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3. 打击对手现金流:通过话费补贴锁定用户未来2-3年的消费
三、灰色地带的攻防战
面对用户流失,周口联通曾向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申诉。但根据《电信条例》第四十一条,判定「低于成本价竞争」需要复杂取证,整个申诉流程耗时长达3-6个月。等监管结果出炉时,用户早被「策反」完毕。
移动则利用「全员营销」规避法律风险——将收购行为包装成员工个人营销活动。当监管部门调查时,公司层面可推脱为「个别员工违规」。
四、用户成了最大输家
温州林先生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其联通靓号被要求「保底消费1000元/月+预存4万」才能过户。这类强制消费条款,实则是运营商防止用户二次转网的「锁链」。
更隐蔽的陷阱在于:
代理商以「免费送手机」诱导用户签订电子协议
靓号用户在不知情时被绑定20年在网协议
收购的未实名卡可能流入黑市,用于电信诈骗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用户争夺战,折射出通信行业的深层矛盾。当技术竞争退化为资金消耗战,最终受损的不仅是行业生态,更是亿万普通用户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