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大运营商频繁推出「免费送号」「0元领卡」活动,不少消费者被宣传语吸引,却在实际使用中踩坑。这些活动是否真如广告所说「完全免费」?背后又藏着哪些门道?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带大家看清其中的套路。
一、天上掉馅饼?免费送号的三种形态
运营商官方确实存在正规送号活动,但主要分三种类型:
- 新用户引流型:针对从未办理过联通业务的用户,需承诺每月最低消费(如39元/月),合约期通常12-24个月
- 老用户维系型:面向月消费超50元的在网用户,要求绑定花呗/信用卡冻结额度(如冻结1547元分24期返还)
- 代理商推广型:第三方公司冒充官方,以「送手机」「0月租」为诱饵,实际通过支付宝扫码扣款
类型 | 真实案例 | 资金损失风险 |
---|---|---|
扫码送手机 | 冻结花呗2880元承诺分期返还 | 实际仍需用户自行还款 |
共享套餐卡 | 副卡每月收取13元叠加包 | 未经告知绑定收费服务 |
二、藏在合同里的四大陷阱
多数消费者在签字时未仔细阅读协议,导致后续维权困难:
- 隐形月租:宣传「0月租」实际指首月免费,次月起按套餐原价计费
- 强制消费:合约期内禁止转网、降套餐,违约需支付手机全款(约1500-3000元)
- 费用转移:赠送的话费券本质是用户被冻结资金的分期返还
- 债务风险:代理商私自将主副卡绑定,欠费仍持续计费直至主动销号
三、四步拆穿营销套路
辨别真假活动可参考以下方法:
- 核实渠道:要求工作人员出示工牌,拨打10010确认活动编码
- 查验协议:重点关注带「*」的备注条款,特别是违约金计算方式
- 计算总成本:合约期总支出=(月租×月份)-返现金额,超过手机市价即吃亏
- 拒绝授权:警惕需要支付宝/微信扫码的操作,这类多涉及第三方公司
四、已入坑用户的补救措施
若已遭遇欺诈营销,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 保存业务受理单、通话录音等证据
- 向工信部提交申诉(网址: 12321.cn)
- 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涉事公司
- 集体诉讼:相同遭遇用户超20人可发起集体维权
任何通信消费都应遵循「需要才买,不懂不签」的原则。面对「免费送号」诱惑时,多问一句「后续怎么收费」,少信一句「绝对不花钱」,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