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反映频繁接到联通客服电话,声称「打电话不收钱」「套餐永久免费升级」,这些话术听起来极具吸引力。但根据消费者投诉数据和实际案例分析,这些促销话术背后往往暗藏多重消费陷阱,建议消费者保持警惕。
一、免费幌子的双重面孔
运营商常用的「永久免月租」「流量免费领」等宣传,实际存在隐性收费机制。例如某用户接到10016电话被告知赠送10GB流量,细问才知需绑定19元/月的视频会员服务。这种「搭售模式」通过赠送基础服务强制用户消费增值业务,多数人未察觉每月自动扣费的附加条款。
宣传话术 | 实际条款 |
---|---|
赠送30GB流量 | 需绑定价值39元视频会员 |
通话免费升级 | 最低消费提升至99元/月 |
二、文字游戏的三大套路
1. 套餐有效期陷阱:有用户被通知「原套餐即将失效」,升级后才发现旧套餐仍可续用。客服常用「套餐已过期」话术误导用户,实际多数套餐属于「自动延续型」。
2. 价格对比误导:推销员强调「原价99元现价59元」,但用户原有套餐可能仅需38元。这种对比刻意忽略用户实际消费水平,制造降价假象。
3. 模糊生效规则:电话办理中要求「保持通话回复数字8」,实为远程业务确认操作。有消费者因此误签两年合约,违约金高达套餐费30%。
三、合约期的隐藏成本
运营商主推的合约套餐往往设置12-24个月锁定期。某用户办理99元送手机活动后发现,提前解约需补交终端差价1200元,实际支出远超市场购机价格。更严重的是,68%的投诉案例显示原套餐无法恢复,用户被迫接受更高资费标准。
四、三大识别技巧
1. 号码核验:联通官方外呼统一使用10010/10016号码,私人手机号来电可直接挂断。建议挂断后主动回拨官方客服查询。
2. 条款确认:要求客服逐条说明「套餐有效期」「违约金比例」「附加服务收费项」等核心条款,通话录音可作为后期维权证据。
3. 办理渠道:优先通过「中国联通APP-已订业务」查询套餐状态,线下办理需查看工作证并核对工号。警惕「扫码送礼品」等街头推销。
截至2025年3月,工信部数据显示通信套餐投诉量同比增长23%,其中72%涉及资费欺诈。消费者应牢记「三不原则」:不透露验证码、不远程授权操作、不轻信限时优惠。遇到争议时可拨打12300申诉,运营商须在48小时内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