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联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换个套餐比登天还难”。有人跑了三趟营业厅还没办成,有人打客服电话被来回“踢皮球”,还有人发现新套餐看似便宜实则暗藏套路。这些现象背后,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究竟被摆在哪里?
一、换个套餐到底难在哪儿?
1. 流程像走迷宫
用户小王想从每月99元的4G套餐换成59元的新套餐,结果发现线下营业厅要求必须带身份证原件,线上App操作到一半弹出“请前往指定营业厅办理”的提示。好不容易找到指定营业厅,工作人员又说“这个套餐只限新用户”。
联通套餐更换常见流程障碍:环节 | 高频问题 |
---|---|
线上申请 | 隐藏入口、强制捆绑增值业务 |
线下办理 | 证明材料要求不统一、权限受限 |
套餐生效 | 次月生效规则不透明、原套餐优惠清零 |
2. 客服话术像打太极
“建议您继续使用当前套餐,稳定性更好”“这个优惠活动已经结束了,我帮您查查其他方案”……类似的话术让很多用户感到被“套路”。某地联通客服内部培训材料显示,客服人员每月有“套餐续约率”考核指标,这直接导致他们更倾向劝阻用户降档套餐。
3. 合约期变成紧箍咒
宽带绑手机、赠品变“合约”、靓号协议……有用户反映办理业务时被口头告知“随时可取消”,半年后想换套餐时才发现要支付违约金。山东消费者协会2022年数据显示,通信类投诉中32%涉及合约解除纠纷。
二、用户权益被谁吃了?
1. 知情权形同虚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但实际操作中,用户常遇到“套餐内容网页版与营业厅不一致”“违约金计算方式不透明”等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统计,近三年通信服务合同纠纷案里,81%存在格式条款解释争议。
2. 选择权遭遇软暴力
当用户坚持要换低价套餐时,部分营业厅会要求签订《自愿放弃优惠确认书》,变相设置心理门槛。更隐蔽的是“降档就断网”的潜规则——有用户发现更换套餐后,原本承诺的宽带速率从300M自动降为100M。
3. 公平交易权遭打折
同样的套餐内容,新老用户不同价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某款流量套餐,新用户首年29元/月,老用户却显示69元/月。虽然工信部早在2020年就要求取消老用户歧视,但运营商通过“专属优惠”“合约补贴”等名目绕开监管。
三、破局需要三方合力
1. 运营商该做什么?
广东联通2023年试点“套餐自助变更系统”,用户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在线完成套餐更换,投诉量同比下降45%。这说明技术手段完全可以破解线下刁难,关键看企业是否愿意放弃“强留用户”的陈旧思维。
2. 监管部门要动真格
当前《电信服务规范》对套餐变更仅有原则性要求,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建议借鉴银行理财销售“双录”制度,要求运营商办理套餐变更时必须同步录音录像,从源头上杜绝口头承诺不兑现的问题。
3. 用户得学会留证据
在营业厅办理业务时,要求工作人员对“有无违约金”“是否影响现有服务”等关键问题给出书面答复;接到客服电话推荐套餐时,主动询问工号并录音;遇到套餐内容与宣传不符的情况,直接向工信部投诉平台提交截图证据。
说到底,让用户自由选择套餐不是运营商的恩赐,而是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当企业把心思从“套路留客”转到“服务留客”,通信行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