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吐槽,说想换个联通新势力套餐比登天还难。明明手机APP上挂着"自由变更套餐"的广告,真到操作时要么找不到入口,要么跳出"当前套餐不支持在线修改"的提示。更气人的是,跑去营业厅排队两小时,柜员张口就是"系统升级办不了",或者搬出"合约期未满"的理由。这事儿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
一、运营商算盘打得精
老用户不如狗,这话在通信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数据显示,联通新势力套餐近三年新增用户中,80%都选的是最低档19元套餐,但存量用户里却有超过60%还在用着38元以上的老套餐。这里头藏着运营商的"三本账":
1. 存量用户就是提款机根据2022年财报,联通老用户ARPU值(每月人均消费)比新用户高出27%。用户套餐用久了,流量、通话难免超支,运营商躺着就能收超额费用。要是都换成低价套餐,这块收入就得缩水。
2. 营销成本要回本新势力套餐当初推广时,光赠品成本每户就得贴进去150-200元。按两年合约期算,用户每月消费低于30元运营商就得亏本。所以合约期内想降档?门都没有。
套餐档位 | 营销成本 | 保本月费 |
---|---|---|
19元档 | 180元 | 需使用18个月 |
39元档 | 200元 | 需使用10个月 |
59元档 | 250元 | 需使用8个月 |
二、技术限制成挡箭牌
运营商嘴上说着"技术赋能",实际操作起来系统比八十岁的老人腿脚还不利索。真实情况是:
1. 套餐体系乱如麻
某省联通内部系统显示,目前在网套餐多达137种,涉及2G、3G、4G不同网络制式。想从4G套餐换成5G套餐?得先解除原套餐绑定的10多项业务,包括彩铃、集团短号、亲情号等,整个流程要走7个系统。
2. 系统兼容性硬伤
不少老用户还绑着SIM卡时代的业务,这些上古代码连现在的工程师都看不懂。有用户反映,想把2016年办的校园套餐换成新势力套餐,系统提示"主副卡业务冲突",可实际上他压根没办过副卡。
三、用户自己挖的坑
别光骂运营商,有时候咱们自己也得背锅。调查发现,34%的用户压根不知道自己套餐的具体内容,19%的用户把合约期限记成了相反数。
1. 信息理解有偏差所谓的"随时可换"往往带着小字注解:需合约到期、需还清设备分期、需取消增值业务。有用户拿着"预存200送200"的活动套餐,以为能随时改,没注意到合约里写着"24个月内保底消费58元"。
2. 操作流程反人类线上变更要验证服务密码,可60%用户早忘了密码。线下办理得带身份证原件,但年轻人现在连钱包都不带。更绝的是,有用户反映变更申请提交后,竟然要等"下个月出账日之后才能生效"。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这事儿要解决,不能光靠用户斗智斗勇。去年工信部约谈三大运营商时明确说过,不得限制用户更改套餐,可执行起来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建议用户做好这三步:先打10010要合约明细,再上工信部网站查政策文件,最后带着证据去营业厅刚正面。如果遇到踢皮球,直接12300投诉比什么都管用。
说到底,运营商与其费尽心思设障碍,不如把套餐设计得更透明些。现在携号转网都放开三年了,还搞这些小心思,最后只会把用户往竞争对手怀里推。等哪天虚拟运营商真成气候了,看这些老牌运营商还怎么端着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