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扣钱,后使用”,这是中国联通部分套餐的收费模式。用户每月初会被预先扣除套餐费用,之后才能使用套餐内的通话、流量等服务。这种模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最近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大量讨论:还没享受服务就被扣钱,真的合理吗?
一、什么是“先扣再用”模式
以某款月租59元的联通套餐为例:每月1日凌晨,系统会自动扣除59元。用户当月使用的通话分钟、上网流量都从这笔预扣款中折算。如果当月10号办理销号,已扣除的59元不会按天折算退回,相当于用户为未使用的20天服务买单。
这种模式有三个显著特征:1. 扣款时间固定在每月初
2. 扣款金额固定不变
3. 未使用资源不做折算
对比其他收费模式
收费类型 | 代表运营商 | 扣费逻辑 |
---|---|---|
先付后用 | 部分虚拟运营商 | 充值余额才能使用服务 |
先用后付 | 多数互联网套餐 | 次月根据实际用量结算 |
二、争议焦点分析
消费者王先生投诉案例具有代表性:他在3月5日办理了某联通套餐,当月被扣除全月费用,但实际只用了25天服务。联通客服回应称“系统设定无法更改”,这个解释引发了对收费逻辑的质疑。
核心矛盾点
1. 时间价值不对等:运营商提前获得资金使用权,用户却要承担资金占用成本
2. 服务计量争议:套餐内资源是否属于预付费购买,存在法律界定模糊
3. 合同公平性:用户中途停机时,运营商未履行完整服务仍收取全款
三、法律视角的审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北京某律师事务所李律师指出,如果运营商不能证明提前扣费的必要性,可能涉嫌利用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
工信部《关于规范电信服务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公平设定双方权利义务。但现实中,用户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营商单方面制定的条款。
司法实践案例
2021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某通讯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判决运营商返还用户销户当月50%月租费,理由是“未履行服务期间不应全额收费”。这个判例为类似纠纷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改进建议与用户对策
对于运营商,可以考虑引入“按天计费”模式。比如每月1日扣除基础服务费,流量、通话等资源按实际使用天数折算。技术上完全可以通过系统升级实现,某省级联通技术主管透露“调整计费模块约需3个月开发周期”。
普通用户现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尽量选择月末办理新套餐
2. 留存完整的业务办理凭证
3. 通过工信部申诉平台反映不合理扣费
4. 优先选用支持按日折算的套餐
长远来看,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通信服务规范。建议参照水电费缴纳模式,实行“先用后付、按量计费”的收费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预付费模式带来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