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未征询客户便升级套餐,您怎么看?

最近,中国联通因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升级套餐的行为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反映,在未收到明确通知的情况下,手机套餐被自动升级为更高价档,甚至出现扣费后才察觉的情况。这种“先斩后奏”的操作,不仅让用户感到被冒犯

最近,中国联通因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升级套餐的行为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反映,在未收到明确通知的情况下,手机套餐被自动升级为更高价档,甚至出现扣费后才察觉的情况。这种“先斩后奏”的操作,不仅让用户感到被冒犯,更暴露了电信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疾。

联通未征询客户便升级套餐,您怎么看?

一、套餐升级背后的“猫腻”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发布的通信服务质量报告,套餐变更类投诉占比已连续三年超过15%。具体到本次事件,联通的操作流程存在明显漏洞:

1. 告知环节形同虚设

多数用户仅收到“套餐升级优惠”的模糊短信,既无具体资费说明,也未提供退订方式。某地消费者委员会抽样调查显示,68%的用户将此类短信误判为广告信息。

2. 确认机制严重缺失

不同于银行转账需要短信验证码确认,套餐升级往往只需点击链接即视为同意。某用户提供的操作记录显示,在完全未登录账号的情况下,仅通过短信链接就完成了套餐变更。

操作环节正常流程实际执行
用户确认二次验证+电子签名单次点击生效
生效时间次月1日即时生效
退订渠道线上线下均可仅限营业厅办理

二、用户权益的“三重门”

(一)知情权的沦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运营商常将关键信息埋在冗长的协议条款里。某用户提供的电子协议显示,关于资费变动的说明竟夹杂在第十二章第8小节,字体大小仅为正文的60%。

(二)选择权的架空

套餐升级后的退订流程堪称“闯关游戏”。北京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致电客服要求降档,被要求先发送验证码;收到验证码后又被引导至APP操作;最终耗时47分钟才完成退订。

(三)公平权的践踏

部分老年用户因不熟悉智能设备,往往在不知情状态下持续扣费数月。江苏通信管理局披露的案例显示,有位72岁退休教师连续11个月被多扣38元套餐费,累计损失超过400元。

三、行业生态的深层危机

这种“强推套餐”现象折射出三大运营商的集体焦虑。随着人口红利消退,2023年上半年移动用户净增数同比下降21%,迫使企业采取激进营销策略。但饮鸩止渴式的增长方式正在反噬行业信誉:

用户流失加速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携号转网申请量同比激增34%,其中因套餐纠纷转网的比例占62%。

监管成本攀升

仅2023年前8个月,工信部就约谈省级运营商27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16份,行政罚款总额突破1.2亿元。

技术信任危机

5G推广关键期遭遇此类事件,导致47%的受访者对运营商技术升级持怀疑态度,担心“新技术成为乱收费的新借口”。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要根治套餐乱象,需建立“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1. 技术防控

强制推行“变更前视频认证”系统,参照银行账户管理标准,对套餐修改实行生物识别验证。

2. 制度约束

建议修订《电信服务规范》,要求套餐变更需同时满足短信确认、APP弹窗、客服回访三重验证。

3. 用户赋权

建立全国统一的套餐变更查询平台,用户可实时查看近三年所有资费变动记录,并提供一键投诉通道。

运营商与其在存量市场中搞“偷袭式营销”,不如沉下心优化服务质量。毕竟,5G时代拼的不只是网速快慢,更是服务温度的高低。当用户不再需要时刻提防套餐陷阱,整个行业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