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未授权开套餐,用户权益如何保障?

家住黑龙江佳木斯的张先生,去年8月接到联通客服的套餐推销电话。他明确拒绝后,次月账单却多出9.9元增值服务费。类似遭遇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消费者手机里莫名出现流量加油包TV点播等收费项目,少则

家住黑龙江佳木斯的张先生,去年8月接到联通客服的套餐推销电话。他明确拒绝后,次月账单却多出9.9元增值服务费。类似遭遇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消费者手机里莫名出现"流量加油包""TV点播"等收费项目,少则每月几元,多则上百元,扣费时长甚至长达五六年。

联通未授权开套餐,用户权益如何保障?

一、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武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如同悬在运营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该条款明确规定:未经同意开通服务属于欺诈行为,需按费用三倍赔偿,最低不少于500元。例如用户被扣费300元,运营商至少需赔偿900元。2025年湖南法院判决的典型案例中,消费者成功追回480元差额并获得三倍赔偿。

维权依据适用场景赔偿标准
消法第55条私开套餐/欺诈营销费用三倍,最低500元
电信条例第41条违规绑定业务300元定额赔偿

二、四步走维权指南

1. 固定证据:立即截图当月话费账单,通过联通APP下载近六个月的通话详单。特别注意标注"增值业务费""功能费"等可疑项目。

2. 协商谈判:拨打10010客服时开启通话录音,要求48小时内出具书面处理意见。若客服推诿,可直接索要工单编号作为后续投诉凭证。

3. 行政投诉:通过工信部12300网站提交投诉,需包含运营商名称、业务编码、扣费时段等核心信息。2024年数据显示,该渠道处理时效比企业客服快3倍。

4. 司法救济:对于500元以上的争议,可向当地基层法院提交起诉状。2025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开通绿色通道,此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45天。

三、防坑避雷实用手册

每月10日登录"中国联通"APP,在"服务-查询-业务办理记录"中核查新增业务。特别注意带有"体验版""赠送版"字样的服务,这些往往暗藏自动续费陷阱。

办理业务时坚持"三不原则":不接受电话办理、不轻信口头承诺、不签署空白协议。2025年广东消委会通报案例显示,83%的资费纠纷源于电话营销。

四、行业整改进行时

2025年3月起,三大运营商开始执行"二次确认"新规:任何套餐变更需用户短信回复验证码确认。工信部同步建立全国电子协议存证系统,用户可通过身份证号查询名下所有通信合约。

这场消费者与运营商之间的权益博弈仍在持续。从湖南大妈用老年机打赢千元话费官司,到北京白领集体诉讼获赔百万,越来越多案例证明:知情权不是施舍,而是法律赋予每个用户的基本权利。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