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联通因套餐资费问题频频引发争议,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办理套餐时遭遇误导性宣传、隐性收费甚至合约陷阱。从用户投诉案例来看,这类问题主要集中在营销话术模糊、条款隐瞒、强制绑定等方面,部分消费者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长期扣费。
一、营销话术里的“文字游戏”
联通工作人员常以“免费赠送”“共享套餐”为噱头吸引用户。例如有用户被推销“免费电话卡”,称其可作为备用卡共享主号流量和语音,结果每月被收取13元叠加套餐及彩铃费。更隐蔽的套路是将主号降级为副卡,导致用户无法自主变更套餐,需长期接受隐性收费。
电话营销中“优惠”陷阱更为常见。河北某用户遭遇5G套餐推销,客服承诺首月9.9元、次月29.9元且“随时可取消”,实际办理后却被告知需支付30元违约金。类似案例中,内蒙古用户办理29元套餐时,营业员刻意隐瞒日租宝计费规则,导致月均话费超50元。
典型营销话术对比表宣传话术 | 实际条款 |
---|---|
“免费赠送备用卡” | 每月收取13元功能费 |
“随时取消无负担” | 需支付30元违约金 |
“20G通用流量” | 实为日租宝按天计费 |
二、隐性收费的四大套路
1. 强制绑定消费
有用户办理宽带时被要求冻结1547元花呗额度,每月返还的“优惠券”实为解冻押金,变相强制绑定24个月合约。更甚者,上门推销人员以“5G升级”为名,诱骗用户充值100元办理新卡。
2. 自动续费陷阱
老年用户办理的500元年套餐,在合约到期后被默认续约且缩减流量额度,导致每月产生30元超额费用。部分用户反映协议仅存电子版,消费者无法留存纸质凭证。
3. 叠加收费项目
除基础套餐外,彩铃、视频会员等增值服务常被默认开通。北京某用户投诉称,10016客服以赠送流量为名诱导开通付费服务,事后仅补偿20元话费了事。
4. 计费规则模糊
日租宝流量计费问题突出,有用户使用1G流量被扣500元,经投诉才获减免。广东消费者购买9元100G套餐卡,激活后发现是29元套餐,预存费用拒不退还。
三、维权困境与应对建议
多数消费者投诉后,联通多以“内部培训客服”应对,拒绝对外公布处理结果。有用户要求解除不合理宽带合约时,被告知“只看协议条款”而不考虑签约过程是否合规。
律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办理业务时全程录音,要求出示纸质协议
- 每月核查账单明细,警惕0.1-3元小额扣费
- 通过12345或工信部渠道投诉,留存工单编号
- 勿轻信电话营销,所有承诺要求书面确认
截至2025年3月,仍有消费者反映联通套餐存在“办卡容易销卡难”现象。如遇套餐内容与宣传不符,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三倍赔偿。但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依然突出,亟待监管部门加强电信服务合规性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