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5G网络已经逐渐普及,但细心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某些流量卡依然仅支持4G网络。这种现象背后,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涉及商业运营的深层逻辑。
一、基站覆盖的现实困境
截至2023年,我国4G基站总数超过590万个,而5G基站刚突破280万个。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4G信号覆盖率仍高达98%,相比之下5G覆盖率不足60%。这种覆盖差异直接影响了运营商的终端策略。
典型场景对比:区域类型 | 4G覆盖率 | 5G覆盖率 |
一线城市 | 100% | 95% |
县城乡镇 | 97% | 45% |
1.1 设备改造成本压力
单个5G基站的部署成本是4G基站的3倍以上,包括设备采购、电力改造、场地租赁等费用。运营商需要平衡新基建投入与现有资产利用率,这导致部分套餐仍延续4G支持。
二、用户群体的精准划分
联通的市场调研显示,学生群体、老年用户、备用机使用者对流量价格敏感度远高于网速需求。这类用户占低端套餐用户的62%,他们更愿意选择月费39元以下的4G套餐。
2.1 资费结构的秘密
5G套餐的基础月费通常在79元以上,而4G套餐可通过"日租卡"等形式将月均费用控制在20-30元。这种价格梯度设计帮助运营商实现用户分层管理。
三、技术兼容的隐性门槛
目前市面流通的4G手机存量超过7亿部,这些设备无法通过软件升级支持5G。若强制要求所有套餐支持5G,意味着要为用户免费更换终端,这在经济层面完全不可行。
终端设备现状:- 支持5G的机型平均售价超过1500元
- 二手4G手机交易量仍占市场60%份额
- 物联网设备90%仍采用4G模组
3.1 频谱资源的战略布局
国家分配给运营商的5G频段(如3.5GHz)需要专用设备支持,而联通将部分优质频段保留给企业专网和工业互联网应用。这种资源分配策略也影响了公众套餐的技术支持选择。
从长远来看,4G与5G的共存期可能持续到2030年。当5G终端普及率达到80%、基站密度接近4G水平时,全面转向5G套餐才会成为现实选择。在此之前,保留4G套餐既是市场需要,也是技术演进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