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初,中国联通突然下架了所有在售的大流量套餐卡。无论是官网还是第三方平台,原先热销的29元135G套餐、19元无限流量卡等产品集体消失。这场突如其来的调整,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政策收紧与行业大洗牌
自2023年起,工信部就开始整顿通信市场的价格乱象。特别是对「月租低于29元且流量超过100G」的套餐,监管部门直接划了红线。这种政策调整就像给运营商戴了紧箍咒——既要保证老百姓用得起,又不能搞恶性竞争。
更直接的导火索是2025年初启动的「竞合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三大运营商签了个「停战协议」,约定同时下架那些赔本赚吆喝的套餐。这种抱团取暖的做法,直接导致4月份70%的优惠套餐消失。
二、运营商背后的算盘
1. 亏本买卖做不下去了
以热销的29元135G套餐为例:按行业标准,1G流量成本约0.5元,光流量成本就要67.5元,这还没算通话费和基站维护费。卖一张卡每月倒贴40元,用户量越大亏得越多。
2. 地方与总部的矛盾
之前各省分公司为了冲业绩,偷偷搞「跨省甩卡」。比如浙江的便宜套餐卖到北京,直接扰乱市场价格。现在总部收回了定价权,要求所有套餐必须「本地化」。
3. 为5G时代铺路
2025年正是5G普及的关键年。运营商意识到,靠低价4G套餐拉用户已经过时了。下架老套餐,其实是在给即将推出的5G套餐腾位置。
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已办卡用户:手里的套餐还能继续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主动变更套餐,原有资费不受影响,这叫「老用户保护机制」。
新办卡用户:现在还能捡漏吗?建议重点看两种套餐:
套餐类型 | 特点 | 适用人群 |
---|---|---|
无合约套餐 | 随时可注销 | 短期过渡用户 |
区域定制套餐 | 本地流量多 | 常住固定地区用户 |
四、行业未来三大趋势
1. 实体卡变电子卡:eSIM技术普及后,办卡就像开通会员一样简单。预计到2025年底,30%的新用户会选择电子卡。
2. 套餐组合更灵活:基础套餐+流量包的模式将成为主流。比如19元基础月租+30元100G流量包,比打包价更透明。
3. 服务取代价格战:运营商开始比拼服务质量,比如承诺「网络卡顿双倍赔偿」「7×24小时人工客服」等新玩法。
这次套餐下架看似突然,实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对普通用户来说,虽然短期选择变少,但长远来看,告别了「套路套餐」和「虚假宣传」的市场,反而能获得更靠谱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