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流量卡为何如此贵?背后原因是什么?

最近几年,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流量套餐价格似乎总比竞争对手高一些。同样是10GB的流量,联通的价格可能比某些虚拟运营商贵出20%甚至更多。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是成本高、策略不同,还是另有隐情?一

最近几年,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流量套餐价格似乎总比竞争对手高一些。同样是10GB的流量,联通的价格可能比某些虚拟运营商贵出20%甚至更多。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是成本高、策略不同,还是另有隐情?

联通流量卡为何如此贵?背后原因是什么?

一、羊毛出在羊身上:网络建设成本有多烧钱

要搞明白流量定价,得先看看运营商的钱都花哪儿了。截至2023年底,中国联通在全国建了超过100万个4G/5G基站,单是5G基站就占到总量的30%。每个基站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可不是小数目。

成本项目年支出(亿元)
基站电费约120亿
铁塔租金约80亿
设备折旧约200亿

这些硬成本就像个无底洞,特别是5G基站耗电量是4G的3倍。有个内部员工透露,在深圳CBD区域,单个5G基站每年电费就要烧掉7万元。这些开支最终都会摊到每MB流量成本里。

频谱拍卖的「天价门票」

运营商每年还要参加工信部的频谱拍卖。2022年那次拍卖,联通花了98亿才抢到3.5GHz频段的部分使用权。这笔钱平摊到用户头上,相当于每个用户要为频段资源多掏3块钱月租。

二、套餐设计的「小心机」

细心对比过套餐的人会发现,联通的低价套餐往往藏着「保质期」。比如某款月租29元的套餐,前半年确实便宜,但第七个月开始自动涨到39元。这种「价格锚定」策略,让用户产生「先用着再说」的心理。

运营商还爱玩「套餐组合拳」。基础流量包可能定价偏高,但搭配宽带、副卡等服务就显得「超值」。数据显示,绑定宽带的用户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比纯流量用户高出40%。

存量用户的「价格歧视」

老用户可能深有体会:同样的套餐,新用户能享受7折优惠,老用户只能原价续费。这其实是典型的「价格歧视」策略。据2023年运营商财报,通过这种差别定价,老用户贡献了60%以上的利润。

三、看不见的手:行业监管的影响

别看运营商整天打价格战,其实他们都戴着「紧箍咒」。工信部明确规定,基础资费降价幅度每年不得超过20%。这条红线让运营商不敢轻易打价格战,尤其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联通。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后,运营商更要精打细算。为了留住高价值用户,联通会把最好的优惠留给月消费150元以上的「金卡用户」。而那些每月只花30元的基础用户,自然享受不到真正的实惠。

虚拟运营商的「鲶鱼效应」

像小米移动、阿里通信这些虚拟运营商,他们从联通批发流量再零售。表面看是竞争对手,实则帮联通消化了剩余带宽。虚拟运营商卖的9元10GB套餐,其实是联通按3元/GB的批发价提供的——这比直接卖给消费者便宜一半还多。

四、羊毛出在谁身上?用户分层的秘密

运营商早把用户分成三六九等。月消费300元以上的商务人士,可能享受着「免流+极速」的隐形服务;普通用户用的却是「达量降速」的普通通道。这种差别化服务需要成本支撑,自然转嫁到基础套餐价格上。

更扎心的是,那些整天抱怨流量贵的人,可能根本不是目标客户。数据显示,流量套餐收入80%来自20%的高端用户。只要稳住这些「现金牛」,基础套餐定价高点也无妨。

说到底,流量定价就像菜市场讨价还价,既要让多数人觉得贵但能接受,又要让少数人觉得超值。下次看到「天价流量包」时,不妨想想背后的百万个基站、天价频谱费和复杂的市场策略,或许就能理解运营商的难处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