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15晚会曝光通信行业乱象后,中国联通流量卡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这些原本打着“低价大流量”旗号的产品,为何让用户频频踩坑?我们梳理了上千条投诉案例,发现背后藏着一整套“连环计”。
一、资费套路深,用户成“待宰羔羊”
1. 价格游戏玩得溜
宣传页写着“19元月租”,激活后实际扣费变成39元,想维持低价得每月手动领抵扣券。这种“变脸式收费”让不少用户直呼上当。有消费者算过账:看似便宜的套餐,加上各种隐藏费用,实际月均支出比宣传价高出2倍多。
2. 优惠期限藏猫腻
“前三个月免费”的广告随处可见,但小字里写着“合约期2年”。用户王先生发现,优惠结束后月租自动涨到69元,想提前解约还得交违约金。这种“请君入瓮”的套路,让手机卡成了烫手山芋。
投诉问题 | 占比 | 典型案例 |
---|---|---|
资费不透明 | 43% | 宣传19元实际扣39元 |
流量虚标 | 32% | 100G流量含70G定向流量 |
强制升级 | 25% | 99元套餐被改139元套餐 |
二、流量玩“缩水”,5G变“乌龟”
广告里吹嘘的“100G大流量”,到手才发现70G是定向流量,只能用在特定App。更气人的是,刷视频时经常跳出“非专属流量”提示,通用流量像流水一样消耗。用户实测发现,运营商统计的流量消耗比手机自带的流量监控多出30%,被多扣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5G网速更是成了笑话。晚高峰刷短视频,加载速度还不如4G。技术检测显示,实际网速只有宣传值的60%,在电梯、地下室等场景直接“失联”。有用户吐槽:“这哪是5G卡,分明是5G价格4G服务。”
三、服务连环坑,维权像闯关
1. 办理容易退订难
线上办理时默认勾选5G加速包,取消按钮藏在三级菜单里。想降级套餐?得先通过机器人客服“智力测试”,再排队等人工处理。有用户尝试退订增值业务,连续找了3个客服才办成。
2. 投诉渠道“躲猫猫”
公众号投诉入口三天两头改版,好不容易找到入口,提交材料后石沉大海。数据显示,通过官方渠道成功维权的用户不到三成,多数人折腾半个月后选择放弃。
3. 离奇扣费说不清
最离谱的是有用户收到未激活的SIM卡,查询时竟发现已产生400MB流量。客服解释是“系统测试流量”,但详单显示开卡时间长达20分钟,引发隐私泄露担忧。
四、行业顽疾待根治
这些乱象背后,暴露的是运营商“重营销轻服务”的顽疾。代理商为冲业绩私自改套餐,外包客服对业务一知半解,技术部门对流量统计误差视而不见。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靠315曝光后的“表面整改”,需要建立透明的资费披露机制、引入第三方流量监测、重构客户服务体系。
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办理套餐时截图保存宣传页面,激活后立即查询实际资费,遇到异常扣费及时通过12315平台维权。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诱人的优惠,越要瞪大眼睛看清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