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在问,联通流量卡到底靠不靠谱,网速稳不稳?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办了张联通流量卡,在不同场景下做了半个月实测,把通话、刷视频、打游戏这些日常操作全试了一遍。下面就把真实体验掰开揉碎讲清楚,给想买的人做个参考。
一、测速方法先交代
测试用的是市面上最常见的59元套餐流量卡,手机是去年上市的安卓旗舰机。测速工具用的专业软件Speedtest,每个场景测3次取平均值。测试范围覆盖了市中心写字楼、老小区、地铁车厢、商场地下室这些典型场景,特意挑了早晚高峰和周末多个时间段。
实测网速数据表
场景 | 下载速度(Mbps) | 上传速度(Mbps) | 延迟(ms) |
---|---|---|---|
市中心写字楼 | 82.3 | 23.6 | 28 |
居民区六楼 | 47.8 | 15.2 | 45 |
地铁行驶中 | 21.4 | 6.8 | 68 |
二、信号覆盖比想象广
在市中心5G覆盖区,下载速度基本能跑满套餐标称的100Mbps上限。值得说的是地下车库和电梯里的表现,原本以为会断联,结果在三个不同品牌商场的地下二层,刷短视频基本不卡顿。不过要注意,部分老式居民楼的厕所、阳台这些死角位置,确实会出现信号掉到3G的情况。
三、日常使用三大场景实测
刷视频:晚高峰七点在商圈刷抖音,1080P视频平均加载时间2秒左右,和家里宽带体验差不多。但遇到人特别多的跨年夜,出现过两次缓冲圈转超过5秒的情况。
手机游戏:测试了吃鸡和王者两款主流手游。在信号满格时,延迟基本控制在40ms以内,团战不会卡成PPT。但地铁过隧道时会突然飙到200ms,建议移动场景下别开排位赛。
视频通话:微信视频1小时测试中,画面清晰度会自动调节,光线好的时候能保持高清画质。遇到过两次对方突然马赛克的情况,都是发生在信号格从满格掉到两格的过渡期。
四、三个影响稳定的关键点
1. 基站切换逻辑:从5G切到4G时会明显卡一下,特别是在快速移动的高铁上,这个切换过程大概有3-5秒的断联。
2. 套餐优先级:低价套餐在拥堵时段会被限速,实测晚八点市中心网速比凌晨下降约30%。
3. 物联网卡限制:有些第三方渠道卖的所谓"超便宜流量卡",其实是给共享单车用的物联网卡,这种卡会被系统限流,稳定性完全没保障。
五、适合什么人群买?
根据半个月实测,建议三类人优先考虑:经常在城市活动的上班族、租房不方便拉宽带的年轻人、需要备用卡的商务人士。而常年跑高速的司机、住在偏远郊区的用户,建议还是优先考虑其他运营商。
最后给个实用建议:买卡时一定要确认是不是正规手机卡。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才是正规卡,纯上网的很可能就是物联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