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电作为国内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其宽带出口结算流程直接关系到用户上网体验和企业运营成本。这个流程本质上就是广电网络与其他运营商网络之间数据交换的成本核算体系,其核心逻辑可以理解为"流量过路费"的精确计算与支付。
一、出口结算的背景成因
由于广电缺乏自有国际互联网出口,用户访问三大运营商网络资源时,必须通过网间互联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根据工信部网间结算政策,广电需向资源所属运营商支付结算费用,这种费用按照实际流量进行核算^[4]^。
以访问腾讯视频为例:当广电用户点播视频时,数据需要经过中国电信网络传输,广电就要按每GB流量向电信支付费用。2020年结算政策调整后,广电每年100G流量结算成本仍高达5600万元,这直接促使广电建立精细化流量管理系统^[4]^。
二、核心操作流程拆解
1. 流量监测与分类
省级广电网络部署深度包检测(DPI)设备,7×24小时监控出口流量。系统自动区分流量类型:
- 访问本地缓存资源(如广电自有视频库)
- 访问三大运营商网络资源
- 访问互联网企业(BAT)直连线路
技术人员每天生成流量热力图,重点标注高峰时段的跨国流量和视频流量^[4][7]^。
2. 路由策略执行
基于流量分析结果,智能调度系统自动选择最优出口路径:
- 将超高清视频流量优先导向自建CDN节点
- 普通网页访问分流至二级运营商线路
- 实时通讯类流量使用三大运营商优质通道
这套策略可降低约35%的结算成本,但需平衡用户体验与成本控制^[4]^。
流量类型 | 主要出口 | 成本系数 |
---|---|---|
视频流量 | 自建CDN | 0.2元/GB |
网页浏览 | 二级运营商 | 0.8元/GB |
实时通讯 | 电信骨干网 | 1.5元/GB |
3. 费用核算阶段
每月5日前,各运营商向广电提交流量账单,包含:
- 峰值时段流量(早9-11点,晚8-10点)
- 非高峰时段流量
- 国际出口流量
广电结算中心使用"流量清洗"技术,剔除P2P等无效流量后,按照工信部制定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办法》进行对账^[4]^。
4. 资金结算周期
采用季度预付+年度清算模式:
- 每季度初预付估算费用的70%
- 年度终了后60天内完成审计清算
- 争议流量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仲裁
这种模式既能保证运营商合作关系,又可避免资金过度占用^[4]^。
三、技术保障措施
为确保结算准确性,广电在网络出口部署三大核心系统:
- 流量指纹识别系统:防止流量统计误差超过1%
- 动态路由控制系统:根据实时资费调整传输路径
- 双链路计量设备:主备系统数据差异率<0.05%
技术人员每月进行跨省流量对调测试,确保计量设备误差在许可范围内^[4][7]^。
四、行业发展影响
精细化结算管理带来多重效益:
- 用户端:视频加载速度提升40%
- 企业端:年度结算成本降低18%-25%
- 行业端:推动共建共享CDN节点
但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如5G时代流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计量压力,以及IPv6过渡期双栈流量的核算难题^[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