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不少用户办理广电宽带时发现,营业厅工作人员总会「建议」甚至「要求」同步开通手机卡。这种被消费者称为「强制开卡」的现象,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原因?本文将从市场策略、资源整合、政策导向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广电的市场突围逻辑
作为2019年才拿到5G牌照的「第四大运营商」,中国广电面临的市场环境异常严峻。截至2023年底,三大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渗透率已达119%,宽带用户总数突破6亿。在这种红海竞争中,广电选择将宽带业务与移动通信捆绑销售,本质上是种市场突围策略。
具体表现为:- 通过宽带装机接触家庭用户
- 用手机卡绑定提升用户留存率
- 创造二次销售机会(如流量包、增值服务)
运营商 | 宽带用户数(万) | 手机用户数(亿) |
---|---|---|
中国移动 | 28,700 | 9.91 |
中国广电 | 4,500 | 0.23 |
(1)用户获取成本核算
单独发展手机用户的人均成本高达200-300元,而通过宽带装机附带开卡,成本可压缩至50元以内。这种「搭售」模式对资金紧张的广电尤为重要。
二、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
广电手握700MHz黄金频段,但基站建设进度落后竞争对手3-5年。强制开卡政策与其网络建设节奏密切相关:
技术绑定关系:- 宽带装机必须使用智能光猫
- 光猫需插入广电SIM卡实现远程管理
- 手机卡成为设备认证的「数字钥匙」
这种技术架构下,手机卡实际上承担着物联网卡的功能。工作人员常解释「开卡才能保障网络质量」,这个说法虽不全面,但确实存在技术关联。
三、政策与考核的双重驱动
广电获得5G牌照时,工信部明确要求「三年内发展2亿移动用户」。截至2023年,实际完成率不足15%,这直接导致:
- 各省分公司背负KPI重压
- 员工绩效与开卡量直接挂钩
- 系统强制弹出开卡确认界面
(1)地方政府的特殊诉求
在智慧城市、应急广播等政府项目中,广电需要证明其用户规模价值。某地市级广电负责人透露:「每增加1万手机用户,政府补贴就多500万元。」这种激励机制促使基层网点积极推卡。
四、盈利模式的现实困境
传统广电业务萎缩严重,2022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流失超800万户。对比三大运营商40%以上的移动业务收入占比,广电必须快速补足这块短板。
收入结构对比(2022年)- 中国移动:手机业务收入占比58%
- 中国广电:手机业务收入占比7%
通过强制开卡,广电能立即获得19元/月的套餐基础收入,同时为后续推广更高资费套餐建立用户池。这种「先圈人再变现」的策略,在互联网行业已是常规操作。
五、消费者应对指南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用户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若遭遇强制开卡:
- 要求出示书面办理依据
- 拨打12381工信部投诉热线
- 选择携号转网解除绑定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广电已推出「纯宽带」套餐,但资费通常比融合套餐高30%-50%。这种定价策略,本质上仍在引导用户选择手机宽带捆绑业务。
这场开卡博弈背后,折射出新旧势力交替的阵痛。对于消费者而言,保持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平衡,才是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