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广电宽带用户发现,每月账单里的数字悄悄变大了。有人去年还在用每月128元的套餐,今年突然涨到158元,还有用户发现账单里多出了“网络升级费”“设备租赁费”等新项目。这些变化让很多人纳闷:宽带费怎么说涨就涨?涨价的频率到底有没有规律?
一、广电宽带费用调整轨迹
从公开资料看,广电宽带资费主要呈现“三年一调,年度微调”的特征。2022年广电作为第四大运营商正式入局时,曾推出“首年半价”“免费升级200M”等优惠政策吸引用户^[3][7]^。到2023年首次启动资费体系改革,基础套餐门槛从360元/两年提高到480元/两年,同时引入设备租赁收费模式^[7]^。
2025年的调整力度最大:基础套餐普遍涨价15%-30%,部分区域100M宽带年费突破850元,300M套餐月租突破200元大关^[3][8]^。对比三大运营商同期资费,广电的涨价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套餐类型 | 2023年价格 | 2025年价格 | 涨幅 |
---|---|---|---|
100M纯宽带 | 480元/年 | 600元/年 | 25% |
200M融合套餐 | 128元/月 | 158元/月 | 23.4% |
二、涨价的四大推手
1. 网络基建的补课成本
广电虽借力移动的5G基站,但光纤入户等固网建设仍需自掏腰包。2024年全国光纤到户改造涉及28个重点城市,每户约200元的施工费被分摊到12个月账单里^[1][3]^。
2. 套餐结构的洗牌
低速率套餐被加速淘汰,50M以下产品全面退市。2025年新推的套餐普遍捆绑5G流量和电视服务,例如98元套餐包含200M宽带+50GB流量,这种“打包销售”变相抬高了价格^[7][8]^。
3. 设备收费的套路
光猫租赁费从10元/月涨到15元/月,WiFi6路由器强制租赁政策更让用户每年多交180元。部分用户因未及时归还旧设备,遭遇新旧设备双重扣费^[1][8]^。
4. 政策补贴的退坡
作为新晋运营商,广电初期享受的税收优惠、频谱使用费减免等政策在2024年底到期。为填补资金缺口,约28%的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3][7]^。
三、用户防坑指南
面对频繁调价,消费者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 定期核查账单明细,重点注意后缀带“服务费”“维护费”的项目^[1][8]^
- 新装用户优先选择短期合约,避开“三年优惠价”等长期捆绑套餐^[2][7]^
- 参加充值返费活动时,确认返还是现金还是话费券(话费券不能抵扣宽带费)^[2][8]^
- 旧设备归还务必索要回收凭证,避免“设备在途”等系统漏洞导致持续扣费^[1][3]^
四、行业变局下的未来走向
广电计划通过4.9G/700M混合组网降低运维成本,2025年下半年拟推出按时长计费、无限流量等新模式^[3][6]^。但短期内资费调整可能更趋频繁——既要追赶移动电信的基站密度,又要弥补内容版权采购的巨额支出。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价格波动或成新常态。建议每半年比对四大运营商资费,利用携号转网政策争取议价空间。遇到未经告知的套餐变更,可依据《电信条例》第41条要求运营商提供原始签约协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