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广西广电在偏远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无线宽带服务,试图填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那么,这项服务究竟效果如何?我们走访了多个村庄,实地探访了村民的使用体验。
一、无线宽带的技术方案
广西广电采用的农村无线宽带技术,主要基于4G和5G混合组网。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地形复杂、人口分散,传统光纤铺设成本极高。为此,广电在乡镇中心建设信号塔,通过微波传输将网络覆盖半径扩大到10-15公里。例如,在百色市田林县,一座铁塔就能服务周边6个自然村。
关键技术亮点包括:
1. 动态频谱分配——根据用户数量自动调整带宽,避免高峰期卡顿
2. 定向天线增强——针对山区设计30度窄波束,穿透竹林、丘陵效果显著
3. 太阳能供电系统——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不稳的问题
典型村庄覆盖对比
区域 | 信号强度 | 平均网速 | 资费(元/月) |
---|---|---|---|
河池市大化县 | -75dBm | 25Mbps | 68 |
桂林市龙胜县 | -82dBm | 18Mbps | 58 |
二、实际使用场景观察
在梧州市蒙山县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黄大姐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大棚”。通过无线宽带连接的温湿度传感器,能实时将数据传到手机。“以前要骑车半小时去镇上找技术员,现在拍个视频就能远程诊断病虫害。”不过她也提到,遇到雷雨天气偶尔会断网,维修人员通常隔天才能赶到。
学生家庭的使用情况更复杂。崇左市天等县的王同学说:“上网课基本没问题,但提交作业时如果全家都在刷视频,页面就会转圈圈。”当地营业厅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因为基础套餐限速20Mbps,升级到50Mbps套餐需增加30元费用,很多家庭舍不得多花钱。
三、村民的真实评价
我们随机访谈了132户已安装用户,反馈呈现明显差异:
68%认为“比原先的手机热点稳定”
42%抱怨“阴雨天信号减弱”
29%希望“降低设备押金”(当前光猫押金为200元)
在玉林市容县,养殖户老周算了一笔账:“装宽带后,我能用手机监控鸡舍,饲料成本降了15%,两年网费就赚回来了。”但隔壁独居的韦奶奶却觉得用处不大:“娃仔教我用抖音,看半小时就提示流量用光,不如用话费套餐。”
四、面临的挑战与改进
实地调研发现三大突出问题:
1. 信号盲区依然存在——尤其是山体背面的零星住户
2. 维护响应速度慢——部分村庄报修后需等待3天以上
3. 套餐灵活性不足——没有按日计费的临时套餐
广西广电网络部负责人透露,2023年已启动三项改进措施:
新增200个微型基站,重点覆盖信号薄弱区
培训村级代理点人员,实现简单故障现场处理
推出“农忙季不限量”特色套餐(每年4-6月、9-11月双倍流量)
五、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700MHz频段的全面启用,2024年农村无线宽带将迎来重大升级。测试数据显示,新频段在同等功率下覆盖范围扩大40%,穿墙能力提升3倍。在南宁市武鸣区的试点村庄,村民已经能用无线宽带观看4K超高清的柑橘种植教学视频。
更值得期待的是“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该系统整合了农产品溯源、远程医疗、应急广播等功能。例如,柳州市融水县的茶农通过平台直播卖货,单日销售额最高突破5万元,彻底改变了背着茶叶走山路的传统销售模式。
从当前进展看,广西广电的农村无线宽带确实让更多村民搭上了“信息快车”,但要想完全消除城乡数字差距,还需要在服务质量、资费体系、应用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毕竟,通了网络只是起点,如何让农民真正用得好、用得起、用得值,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