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淄的农村地区,一台电视、一根网线、一个机顶盒,曾经是家庭娱乐的全部。如今,临淄广电农村宽带的普及,让这个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村头小卖部到田间地头,网络信号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乡村的每个角落,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从“信息孤岛”到“万物互联”
过去,临淄农村的通信主要依靠电话和广播,年轻人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想看看孙子,得等邻居家孩子帮忙操作微信视频。现在,广电宽带入户后,78岁的李大爷自己就能通过智能电视和儿子“面对面”聊天。“以前打电话按分钟算钱,现在视频随便聊,连孙子的作业本都能看清楚。”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宽带普及带来的最直接变化。
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村卫生室的张医生对此体会更深:“以前给村民量血压、测血糖,数据都要手写记录,现在通过智能设备直接上传云端,还能和区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据统计,临淄农村地区医疗数据电子化覆盖率已从2019年的32%提升至当前的91%。
表:临淄农村宽带应用对比(2019 vs 2023)
项目 | 2019年 | 2023年 |
---|---|---|
宽带覆盖率 | 47% | 96% |
远程医疗服务点 | 12个 | 83个 |
在线教育接入率 | 18% | 89% |
二、手机变“新农具” 直播成“新农活”
在朱台镇的大棚种植基地,农民王建军正用手机直播西葫芦的生长情况。“老铁们看这个瓜秧,叶子油亮说明营养充足,明天就能采摘。”他熟练地与观众互动,身后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大棚温度、湿度数据。这种“数字农民”的形象,在临淄农村已不鲜见。
广电宽带带来的不仅是网速提升,更配套开发了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安装在田间的传感器,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20多项数据实时回传,农民在手机App上就能完成灌溉、通风等操作。原本需要3个人管理的蔬菜大棚,现在1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三、文化广场的“二次革命”
傍晚时分的凤凰村文化广场,大妈们跳的广场舞有了新变化。以前录音机放音乐总卡带,现在连接宽带网络的智能音响,不仅能同步更新全网热门舞曲,还能通过大屏跟跳专业舞蹈教程。村支书刘大姐说:“我们广场舞队现在抖音粉丝都有两千多,上次区里比赛还拿了奖。”
文化礼堂里的变化更明显。过去放电影要等放映员带设备下乡,如今通过广电云平台,村民可以自主点播最新院线大片、农业技术讲座。60岁的赵大叔学会了在平台上预约农技培训:“专家讲课能暂停、回放,比现场听还方便。”
四、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在敬仲镇综合治理中心,大屏上的电子地图闪烁着不同颜色的标记。红色代表独居老人家庭,绿色是种粮大户,蓝色是留守儿童家庭。工作人员介绍:“宽带网络让‘人防’变‘技防’,独居老人家里安装的智能设备,48小时无活动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智能化管理延伸到了生产领域。通过对接省级农产品追溯系统,本地出产的西红柿包装上都印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全过程。去年因此每斤多卖0.8元,仅此一项就为菜农增收超百万元。
五、看不见的“数字鸿沟”正在消弭
宽带普及带来的改变,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更在于思维转变。梧台镇开设的“银龄课堂”,每周教老人使用视频通话、线上缴费。71岁的孙大娘已经学会在电商平台比价:“同样的化肥,网上买每袋便宜15块,还送到家门口。”
年轻人则发现了留乡发展的新可能。90后姑娘陈露辞去城里工作,回乡开起电商工作室,把村民手工制作的虎头鞋卖到全国各地。“过去快递三天才来收一次,现在宽带接单、物流实时追踪,日发货量最高能达到300单。”
临淄广电农村宽带带来的改变,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光纤替代了锄头成为新的生产工具,当数据流量浇灌出致富新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从“看天吃饭”到“靠数增收”,一条网线连接的不仅是村庄与外界,更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明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