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陕西广电通过“扶贫宽带下乡”项目,正在为农村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宽带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更是激活乡村经济的“金钥匙”。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稳、用得更好,成了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宽带进村,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过去在陕西部分偏远山区,村民家里装宽带比买辆三轮车还难。有的村子信号时有时无,刷个短视频都得爬到山坡上找信号。陕西广电从2020年开始推进扶贫宽带工程,三年时间覆盖了全省96%的行政村,这个成绩单看着漂亮,但实际走访会发现,剩下4%的“硬骨头”才是最需要啃下的。
表1:陕西农村宽带覆盖率对比(2020-2023)年份 | 行政村覆盖率 | 自然村覆盖率 |
---|---|---|
2020 | 62% | 38% |
2023 | 96% | 81% |
现在进秦岭深处的村子,能看到两种新变化:电线杆上多了广电的白色光纤箱,村委会门口挂着“智慧乡村服务站”的牌子。但要让村民真正用起来,光铺线路还不够。我们在商洛某村调研时发现,全村120户只有23户装了宽带,多数人觉得“用不上”“不会用”。这说明硬件到位了,软件服务得跟上。
1.1 资费套餐得让农民看得懂
城里人熟悉的“99元全家桶”套餐,到了农村可能水土不服。安康有位老农拿着宣传单问:“这个20G流量,是能看多少集《乡村爱情》?”运营商需要设计更直观的资费说明,比如“每月能刷500条短视频”“够和外地打工的娃视频30次”。
1.2 维修服务要随叫随到
在榆林某乡镇,宽带故障平均修复时间要3天,村民调侃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建议在每个乡镇培养2-3名本地维修员,配上电动车和备用光猫,把响应时间压缩到6小时内。
二、宽带用得好,关键在“会不会用”
装宽带就像给村民发了智能手机,如果只用来打电话,那就太浪费了。汉中某村搞过培训,教大爷大妈用抖音卖土鸡蛋,结果有人把美颜开到最大,鸡蛋拍得像美玉,反而没人敢买。这说明培训要讲究方法。
表2:农村宽带应用场景热度榜应用类型 | 使用率 | 增收效果 |
---|---|---|
农产品直播 | 41% | 户均年增5000元 |
在线教育 | 28% | 学生成绩提升23% |
远程医疗 | 15% | 节省就医路费800元/年 |
2.1 培养本土“数字能人”
渭南某村的95后村官小王,带着留守妇女拍短视频,把黄花菜地拍成“网红打卡地”,带动全村网销额突破百万。这样的案例说明,每个村需要培养3-5个“数字带头人”,他们比外来的培训老师更懂本地方言和风土人情。
2.2 搭建本土化服务平台
陕西广电可以开发“秦务通”APP,集合三大功能:①农产品供需对接 ②农业技术视频库 ③村民议事厅。延安试验点显示,使用这类平台的村子,特色农产品溢价能达到20%。
三、让宽带成为乡村经济新引擎
在铜川某苹果种植村,宽带带来的不仅是网速,更是发展模式的升级。果农老张通过物联网设备,能实时查看果园湿度、温度,还能在微信群里和收购商讨价还价。他说:“以前苹果卖多少钱客商说了算,现在手机一响,全国报价都在手掌心里。”
3.1 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很多地方的农产品卡在运输环节,宝鸡某镇的快递点曾闹过笑话:村民网购的活鸡苗,送到时已经孵出小鸡了。建议在乡镇建立集仓储、分拣、冷链于一体的物流中心,让山货出得去、网货进得来。
3.2 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
咸阳某村把老窑洞改造成“共享直播间”,村民轮流使用,既节省成本又保证设备安全。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下一步可以探索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云游”古村落。
陕西广电的扶贫宽带不是简单的“通网线”,而是要织就一张连接城乡、融合产业的智慧网络。当70岁的老农学会在拼多多开店,当山沟里的土特产登上京东首页,当留守孩子通过网课考上大学,这条信息高速公路才算真正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