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起,全国多地居民陆续反映”被办理”广电5G电话卡,引发舆论对行政权力越界的质疑。这场以”智慧广电”为名的推广行动,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规则?记者历时三个月追踪调查,试图揭开事件背后的利益链条。
一、强制发放的三大证据链
在湖南某县级市,广电营业厅2024年工作考核表显示(见表1),”融合业务渗透率”指标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这解释了为何工作人员会采取非常规手段完成指标。
考核项目 | 权重 | 达标标准 |
---|---|---|
5G用户净增数 | 35% | 月均200户/人 |
融合业务渗透率 | 25% | 宽带用户100%绑定 |
1.1 用户不知情的”被开户”
江苏消费者王女士向记者展示其2024年3月话费账单,其中赫然出现会办卡每月18元的基础套餐费。”我从未签署过任何协议,直到查询征信才发现名下多了张卡。”类似案例在投诉平台累计达2173起,且多集中在广电与电信运营商竞争激烈的区域。
二、行政手段裹挟的市场行为
某省广电内部流出的《5G业务推广指导意见》要求:”借助有线电视缴费窗口,实现用户触点100%转化”。这种将公共服务与商业行为捆绑的做法,使得许多老年用户在缴纳收视费时,”被推荐”办理了会办卡套餐。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某地,广电网络甚至将电话卡开通与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挂钩。村民李大爷回忆:”他们说领鸡蛋要先登记身份证,后来才知道是办卡。”
三、突围困局的商业逻辑
会办卡作为广电系突围通信市场的关键产品,其激进策略背后是残酷的行业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三大运营商5G用户渗透率已达78%,而广电系仅占6.2%。这种差距迫使部分分支机构采取极端手段。
3.1 被扭曲的KPI体系
记者获得的多份内部文件证实,某些广电网络公司将政企客户经理的底薪与开卡量强制关联。北京某营业厅员工透露:”完不成指标就要扣发绩效,很多人只能给亲戚朋友批量办卡。”
这场打着”惠民”旗号的运动,最终演变成基层员工与消费者的双重困境。当行政力量越过市场边界,所谓的便民工程已然异化为数字时代的权力任性。
会办卡。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yunyouhui.com/2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