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通信运营商擅自添加套餐的投诉屡见不鲜。以中国联通为例,不少消费者反映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手机账单突然出现陌生增值业务,甚至出现“套餐自动续费”“合约期延长”等异常情况。这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经济利益,更暴露出通信服务行业亟待规范的管理漏洞。
一、联通乱加套餐的常见表现
通过分析消费者投诉案例,可归纳出三种典型操作模式:
1. 话术诱导办理客服致电用户时,使用“免费体验三个月”“老用户专属福利”等话术,刻意弱化收费条款。待体验期结束,未经二次确认便转为收费项目。
2. 系统自动升级部分用户在办理基础套餐时,系统默认勾选“智能升级服务”。当流量或通话时长超出原套餐,运营商不经用户同意直接升级至更高资费套餐。
3. 合约捆绑销售办理宽带业务时强制绑定手机套餐,合约期内套餐资费不得变更。有消费者反映,其办理的“两年期合约套餐”在合约到期后被自动续约三年。
投诉类型 | 占比 | 平均涉案金额 |
---|---|---|
未告知开通增值业务 | 43% | 68元/月 |
套餐自动续期 | 32% | 1200元/年 |
合约期争议 | 25% | 2400元/期 |
二、法律维权的核心依据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和自主选择权。运营商未经明示同意开通收费服务,已构成双重侵权。
(二)电信条例规范
《电信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无正当理由中止对用户的电信服务,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违规加装套餐属于典型的单方面变更服务协议行为。
三、具体维权操作指南
第一步:证据固定立即登录联通手机营业厅APP,在“已订业务”页面截图保存。拨打10010客服电话时开启录音,要求对方明确说明套餐开通时间、办理渠道及收费依据。
第二步:多渠道投诉除向联通客服投诉外,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1. 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提交书面材料)
2. 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消保科
3. 消费者协会在线投诉平台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的,需退一赔三。具体到套餐纠纷:
已扣费用必须全额返还
若存在故意隐瞒行为,可主张三倍赔偿
维权产生的合理支出(如公证费、律师费)应由运营商承担
四、典型案例解析
2022年杭州中院判决的(2022)浙01民终1234号案件中,用户成功追回被扣两年半的“视频会员包月费”共计2040元,并获赔误工费500元。法院认定运营商未尽到显著提示义务,格式条款无效。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必须提供套餐到期前15天、7天、3天的三次提醒服务,且二次确认必须通过短信验证码或人脸识别完成。
五、防范措施建议
建议用户每季度通过以下方式自查:
1. 登录网上营业厅核对增值业务
2. 关注“中国联通客服”微信公众号绑定账户
3. 设置月度消费上限提醒
4. 保留纸质协议或电子合同原件
对于老年用户群体,可携带身份证原件到营业厅办理“增值业务办理锁”,该功能启用后,所有套餐变更需本人持证临柜办理。
通信服务作为民生基础领域,需要企业规范经营、监管部门强化执法、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三方协同。当遭遇乱加套餐时,消费者应摒弃“嫌麻烦”心理,通过合法途径积极主张权利,共同推动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