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联通的冰淇淋套餐在社交媒体和投诉平台上频频被用户点名。作为一款主打“流量不限量”的套餐产品,它曾因价格实惠吸引大量用户,如今却因服务质量、套餐规则等问题陷入争议。不少用户反映,实际使用体验与宣传存在明显差距,甚至有人直言“套路太多,用着憋屈”。
一、套餐设计复杂,用户摸不着头脑
冰淇淋套餐最大的卖点是“不限量”,但翻开套餐说明会发现,所谓的“不限量”附加了多重限制。以某档99元套餐为例,当用户当月使用超过20GB流量时,网速会被强制降至1Mbps。这种“达量降速”的规则并未在广告中突出显示,导致许多用户在办理后才发觉“不限量≠不限速”。
套餐档位 | 达量降速阈值 | 降速后网速 |
99元档 | 20GB | 1Mbps |
129元档 | 40GB | 3Mbps |
更让用户头疼的是套餐档位划分。冰淇淋套餐包含从59元到199元共6个档位,每个档位的通话时长、流量阈值、家庭成员共享规则均不相同。一位用户在投诉中写道:“选套餐像做数学题,稍微算错就得多花冤枉钱。”
二、信号覆盖不足,网络体验打折
多位用户反映,在城郊结合部或高层建筑内,联通的4G信号强度明显弱于其他运营商。北京通州某小区居民表示:“在家接电话要站在阳台,刷视频永远在加载中。”这种情况在冰淇淋套餐用户中尤为突出——由于套餐主打大流量,用户对网络稳定性的期待更高,信号问题因此被放大。
技术升级滞后加剧矛盾
根据第三方测速平台数据,联通在部分城市的5G基站覆盖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当大量冰淇淋套餐用户集中使用网络时,基站负载过重直接导致网速下降。有技术人士分析,这与联通在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关。
三、客服响应慢,问题解决效率低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冰淇淋套餐的投诉中,超过60%提到客服服务问题。典型场景包括:用户发现话费异常后,需要反复转接3-4个部门;投诉流量降速问题,客服机械回复“以合同条款为准”;承诺48小时回电却迟迟没有下文。
更引发不满的是“二次收费”争议。河南郑州的王先生称,办理129元档套餐后,因当月流量使用达35GB被降速,为恢复网速又购买了15元加速包。“这不就是变相收费吗?说好的不限量呢?”这种收费设计让用户感觉“中了圈套”。
四、宣传话术埋雷,用户信任受损
冰淇淋套餐的推广中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宣传”现象。广告中突出显示“人均每天1元”“全家共享不限量”等诱人口号,却将关键限制条款用浅色小字标注。浙江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曾查处过相关案例:宣传单页上的“限速说明”字号不到正文的四分之一,涉嫌违反《广告法》。
这种落差直接导致用户体验断崖式下跌。内蒙古用户李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为读初中的孩子办理了冰淇淋套餐,结果孩子因网速过慢无法正常上网课。“客服说降速是为了公平使用,那为什么不提前说清楚公平的标准?”
五、竞争压力下的服务变形
业内人士指出,冰淇淋套餐的困境折射出通信行业的深层矛盾。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运营商为争夺用户不断降低资费,却未能同步提升服务质量。当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时,网络承载能力、客服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出现脱节。
这种情况并非联通独有,但冰淇淋套餐作为拳头产品,放大了服务短板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想挽回用户口碑,联通需要从三个方面改进:一是简化套餐设计,用透明化条款重建信任;二是加快基站建设,重点补强信号薄弱区域;三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设立套餐用户专属客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