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反映,想取消联通套餐时遇到各种阻碍。要么客服反复挽留,要么系统提示「套餐在合约期内无法取消」,甚至有人发现原本标注「无合约」的套餐,实际取消时却要缴纳违约金。这些情况让人不禁想问:用户花钱买的套餐,为什么想退的时候这么难?我们的选择权去哪儿了?
一、套餐取消难的真实原因
运营商设置套餐取消门槛,背后藏着三把「锁」:
1. 合同里的文字游戏很多用户在办理套餐时,根本没注意到合约期条款。营业厅业务员常把「现在办理送240元话费」说得响亮,却把「合约期24个月」念得含糊。更隐蔽的是「自动续约」条款——某用户办理的「99元冰淇淋套餐」,合同里写着「合约到期后自动延续12个月」,这直接导致他想换套餐时被卡住。
2. 技术层面的软钉子运营商系统设计存在明显倾向性。线上取消入口常隐藏在四级菜单里,比办理套餐的按钮难找十倍。线下营业厅更夸张,有用户跑了三家营业厅,得到三种不同说法:第一家说要回原办理地,第二家要求先解除宽带绑定,第三家直接说「本月系统升级办不了」。
3. 利益驱动的硬手段某地运营商内部文件显示,客服人员有「套餐续约率」考核指标。为完成KPI,客服接到取消申请时会优先执行「三挽留」策略:先用赠送流量挽留,不行就升级套餐优惠,最后搬出违约金威胁。有离职员工透露,客服每成功阻止一个用户取消套餐,能获得2元绩效奖励。
常见取消障碍 | 用户应对难点 |
---|---|
合约期限制 | 办理时未明确告知条款 |
绑定业务未解除 | 宽带/副卡等关联业务难追溯 |
系统设置障碍 | 线上入口隐蔽,线下推诿 |
二、用户权益保护的现实困境
虽然《电信条例》明确规定「用户有权自主选择电信服务」,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三大漏洞:
知情权打折:某用户办理「5G畅享套餐」时,业务员只强调「月费七折」,直到要取消时才发现合同里写着「折扣仅限合约期内,提前取消需补差价」。这种选择性告知已成行业潜规则。
选择权架空:有用户投诉,其使用的79元套餐在合约到期后,运营商未经确认直接续约,等发现时已产生三个月套餐费。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属于强制交易,但维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退出成本高企:某地消协统计显示,成功取消套餐的用户平均需要拨打3.2次客服电话,耗费15.7天时间。对于要上班的普通人来说,这个时间成本足以让人放弃维权。
三、破局之路在何方
要打破这个僵局,需要用户、企业、监管三方共同发力:
用户端:办理套餐时坚持「三问」:一问有无合约期,二问违约金标准,三问到期如何续约。保存好业务受理单,通话记得录音。遇到不合理扣费,立即向工信部投诉平台提交申诉(网站:https://dxss.miit.gov.cn)。
企业端:运营商应优化套餐设计,取消隐形合约条款。某省联通试点「套餐后悔期」制度,允许用户在办理后72小时内无条件取消,值得全国推广。同时要简化取消流程,线上入口应当与办理入口同等醒目。
监管端:通信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套餐健康度」评估体系,对用户投诉率超过15%的套餐强制下架。建议参照银行业「七不准」规定,出台通信行业「五禁止」:禁止隐形合约、禁止强制续约、禁止捆绑销售、禁止设置取消障碍、禁止违约金过高。
说到底,通信服务本质是契约关系。用户按约缴费,运营商就应保障用户的选择自由。当取消套餐比办理套餐难十倍时,这种不对等关系注定难以持久。只有把选择权真正交还用户,行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