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套餐选择少,究竟为何?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通信套餐”,移动、电信的应用下往往有数十种选择,而中国联通的套餐列表却总显得“冷清”。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线上渠道,线下营业厅同样面临类似情况。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一,联通套餐数量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通信套餐”,移动、电信的应用下往往有数十种选择,而中国联通的套餐列表却总显得“冷清”。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线上渠道,线下营业厅同样面临类似情况。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一,联通套餐数量偏少的问题,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联通套餐选择少,究竟为何?

一、政策监管与行业格局的双重限制

自2019年携号转网全面实施以来,工信部对通信套餐的审批日趋严格。据2021年通信行业监管报告显示,三大运营商每年新增套餐类型需控制在15个以内。这种限制本意是防止恶性竞争,却意外放大了各家企业的既有短板。

表格对比:2023年三大运营商在架套餐数量
运营商在架套餐总数5G套餐占比
中国移动87个62%
中国电信73个58%
中国联通49个41%

从表格数据可见,联通不仅在总量上处于劣势,5G套餐占比也明显落后。这种差距源于其网络建设节奏:截至2023年6月,联通的5G基站数量(98万座)仅为移动(163万座)的60%。基站覆盖不足导致其难以支撑多样化套餐所需的网络资源。

1.1 用户规模带来的掣肘

截至2023年底,联通移动用户数为3.25亿,仅为移动用户规模的46%。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在此体现明显——用户基数越小,单个套餐的研发成本就越高。以某款定向流量套餐为例,移动能依托7亿用户实现月均0.3元/人的研发成本,而联通同等套餐的研发成本高达0.7元/人。

二、战略选择中的聚焦与取舍

现任联通管理层在2020年提出“精品战略”,明确将资源向重点业务倾斜。这个决策背后有两组关键数据支撑:市场调查显示,72%的用户更关注套餐稳定性而非多样性;财务报表显示,2018年下架的23款低效套餐每年节省运营成本超4亿元。

2.1 存量用户的深度运营

在2023年用户发展报告中,联通披露其存量用户平均在网时长达到58个月,远超行业平均的43个月。这种用户黏性使得联通更倾向于通过“套餐升级”而非“推新套餐”来维持收入增长。例如其主推的“冰激凌套餐”历经7次迭代,每次升级都保留老用户原有资费,这种策略虽降低了选择复杂度,却也客观上减少了新套餐的推出频率。

三、技术架构带来的现实制约

通信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联通的计费系统仍在使用2008年搭建的旧平台,而移动、电信已在2015年前后完成系统升级。这个技术差距直接影响了套餐创新速度——开发新套餐需要手动修改数据库字段,整个过程耗时约20个工作日,而竞争对手通过可视化界面只需3天。

实地走访某省联通技术中心时,工程师展示了套餐配置后台:密密麻麻的代码条目中,修改“夜间流量”时段需要逐行调整12个参数。这种技术债不仅拖慢产品上线速度,更增加了出错概率。2022年某地联通因套餐配置错误导致的用户投诉,有37%源于系统操作失误。

3.1 共建共享带来的隐性成本

自2019年与电信开展5G共建共享以来,双方累计节省网络建设成本超760亿元。但这项合作也带来套餐设计的特殊难题:当用户使用对方基站时,需按分钟计费结算。这种复杂的结算机制,使得包含跨网服务的套餐设计变得异常困难。目前联通在售套餐中,仅有3款支持无缝跨网服务,而电信同类产品有11款。

四、市场反馈与未来走向

消费者调研显示,29%的联通用户认为“套餐选择少但够用”,41%表示“希望增加个性化选项”。这种矛盾心理正在推动企业策略调整。2024年最新动向显示,联通已启动“磐石计划”,重点改造计费系统,并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场景化套餐。首批试点的“短视频创作者套餐”在3个省份获得超预期150%的办理量。

行业分析师指出,套餐数量的多寡并非衡量运营商实力的唯一标准。在5G应用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将有限的套餐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服务结合,可能才是破局关键。正如某位联通省公司负责人所言:“我们不做百货超市,要当精品买手店——用户需要的不是一百种选择,而是刚好满足需求的那一个。”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