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带着打破电信垄断的使命成立。这个时间点背后是国务院推动的邮电分家政策,国家希望引入竞争机制来激活通信市场。但真正让普通百姓感受到变化的,是1995年4月那批贴着"中国联通"蓝标的手机卡开始流通。
一、130号段试水期(1995年)
首批12个试点城市名单读起来像改革开放地理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沈阳、南京、杭州、福州、厦门、武汉、西安。每个城市拿到8000多个号码,总量刚过10万,这在今天看来还不够填满一个县城的需求。
年份 | 关键事件 | 用户规模 |
---|---|---|
1995 | 130号段试点放号 | 10万+ |
1999 | CDMA网络商用 | 200万+ |
当时的入网费抵得上普通工人两年工资,3000元只是获得通信资格的门槛,每分钟4毛的通话费让多数人把手机当作"应急设备"。有个细节能说明问题:1995年北京平均房价每平2000元,而温州商人花18万买下13088888888这个号码,相当于当时90平米商品房的全款。
二、技术路线之争(1999-2008)
1999年联通启动CDMA项目时,市面上已有移动的GSM网络。这个后来被称作"联通新时空"的工程,实际上是国家从军队手里接过来的"二手"网络。最初的长城CDMA网由总参通信部建设,后来才转交联通运营。
技术切换带来市场混乱:2001年同时存在GSM和CDMA两套系统,消费者要面对133(CDMA)和130/131(GSM)的不同套餐。这种双网运营直到2008年电信重组才结束,直接导致联通在3G时代拿到技术更成熟的WCDMA牌照。
三、资费平民化进程
资费变革有三个里程碑:1999年推出的"如意通"首次取消月租费,2006年实行单向收费,2017年全面取消长途漫游。特别是"如意通"预付费模式,让外来务工人员这类流动群体也能用得起手机,上海试点时出现过连夜排队购卡的场景。
有个对比数据很能说明问题:1995年北京人均月工资约700元,打50分钟电话就要花掉月收入3%;到2017年,北京平均工资涨到9000元,同样通话量的费用占比降到0.2%。
四、号码文化演变
早期用户对号码的执着催生出独特现象:2003年联通用户破亿时,62%仍在使用130号段。尾号带"8"的号码溢价300%,顺子号能卖到500%溢价,而带"4"的号码必须打折才能卖出。2012年拍卖会上,尾号1300130的号码拍出13万元,只因这个组合既包含号段标识又形成特殊记忆点。
当2016年虚拟运营商号段(170/171)登场时,130号码反而成为身份象征。广州有银行接受这类号码作为贷款抵押物,北京出现专业号码租赁公司,把靓号租给微商充门面,月租最高达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