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广电云宽带扶贫:如何助力农村发展与信息普及?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曾经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贵州省兴仁市通过广电云宽带扶贫项目,正在用一根网线改写这个现实。这个将光纤网络与扶贫攻坚深度绑定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山沟里的村民看上了高清电视,更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曾经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贵州省兴仁市通过广电云宽带扶贫项目,正在用一根网线改写这个现实。这个将光纤网络与扶贫攻坚深度绑定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山沟里的村民看上了高清电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通向数字经济的大门。

兴仁广电云宽带扶贫:如何助力农村发展与信息普及?

一、农村信息化的三重困境

要理解广电云宽带的意义,得先看清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是地理障碍,山区地广人稀,传统运营商铺设网络成本高,很多村寨甚至到2020年还在用"大锅盖"接收电视信号。其次是经济门槛,即便有网络,每月百元左右的费用对贫困家庭仍是负担。再者是应用鸿沟,多数农民只会用手机刷短视频,真正能创造价值的电商、远程教育等应用难以落地。

表1:2019年兴仁农村信息化现状对比
指标行政村自然村
宽带覆盖率68%23%
户均月通信支出86元42元

二、广电网络的破局之道

兴仁市选择广电网络作为突破口,背后有精明的考量。当地利用广播电视原有的传输杆路,只需加挂光缆就能实现"广电+宽带"双重覆盖,建设成本比新建基站降低60%。更关键的是,政府将宽带资费打包进扶贫专项,贫困户每月只需支付10元就能享受30M宽带+80套电视节目。

这个模式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用存量资源降成本、用政策补贴破门槛、用广电内容保粘性。村民先是被丰富的电视节目吸引,继而发现宽带带来的新可能——在外打工的子女能视频通话了,地里的薏仁米能上网卖了,连村卫生室都能远程问诊了。

三、看得见的变化

在屯脚镇鲤鱼村,67岁的苗族大娘吴阿香学会了用手机直播卖蜡染。她展示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苗寨的风土人情。"以前赶集要走三小时山路,现在坐在家里就有订单。"像这样的故事,在接上广电宽带的村寨里不断上演。

教育方面变化更明显。巴铃镇中心小学通过广电云平台,实现了与省城名校的同步课堂。数学老师李建军说:"城里老师讲的应用题,我们用本地种薏仁米的例子做改编,孩子们理解得更快。"

四、长效机制的探索

要让信息扶贫不变成"昙花一现",兴仁市摸索出三条经验:

1. 建立村级信息员制度,每个村培训2名"数字管家",既教村民用设备,也收集使用反馈

2. 开发本地化应用平台,把政务服务、农产品溯源、医疗挂号等功能整合进电视界面

3. 引入市场化运营,对电商销售额超过5万元的农户收取1%服务费,反哺网络维护

这些举措让项目有了自我造血能力。2022年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突破3亿元,足够支撑起整个宽带网络的运维成本。

五、未完成的征程

挑战依然存在。大山深处的者相镇纳孔村,至今仍有17户住在通信盲区。地质队测算发现,给这些散户拉光纤,每户成本高达2.8万元。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新型无线中继设备,试图用"光纤+微波"的混合方案啃下最后硬骨头。

更隐蔽的问题是数字素养差异。监测数据显示,55岁以上村民中,能熟练使用3个以上应用软件的不足20%。这意味着,铺好网络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农民真正用出效益,还需要更细致的配套工作。

夕阳西下,鲁础营乡的田垄间,几个中学生正用手机拍摄耕作视频。他们计划把这些素材剪辑后传到广电云平台,帮家里推广生态大米。这样的场景让人看到希望——当网络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